三國芳華之家父袁紹 作品

第一百五十二章 反其道而行


                 聽了曹憲的的話,袁熙心道確實是這樣,要不是朗朗上口加上字詞簡單,這種民謠很難流傳在百姓中口口相傳。

  曹憲又道:“公子外出屯田的這一個月,陸續有幾個工匠拿著改進的耕犁圖紙過來。”

  “吳昭姐姐和幾個官員看過後,覺得其中兩個最有可能的,讓工匠回去做實物,皆都給了賞賜。”

  “不過工匠在製作的過程中,發現還有很多問題,於是來回修改了數次圖紙,到現在還沒有做出實物。”

  “不過算算時間,也差不多了。”

  袁熙心道技術改進果然沒有那麼簡單,自己只是提出一個構想,而想要做成實物,中間所需要的環節波折不少啊。

  他的想法很簡單,如何把直轅犁改進成曲轅犁。

  前世的時候他沒與耕過地,對曲轅犁的原理不是很瞭解。

  只知道犁頭能轉動,可以能左右轉,也可以上下調整角度,從而在耕種時不僅能節省力量,還有有助於深耕。

  但是落實到實際製作上,工匠們就要大費周章了。

  直轅犁僅僅需要一些木條釘起來,在犁頭上包上一層鐵皮就行了,一個木匠幾乎就可以獨立完成。

  但曲轅犁就不一樣了,不僅曲轅處理不易,幾個連接處都需要用到鐵製部件連接。

  因為活動的部件磨損也更快,對材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且袁熙只記得曲轅犁有十幾個部件,但卻完全不清楚各個部件的作用,

  看似簡單,卻需要木匠鐵匠改進配合,才能做出合乎預想的成品。

  曲轅犁從雛形構想到實現,後世是在幾百年間慢慢形成的,如今從頭開始製作,當然不會那麼順利。

  袁熙雖然早有思想準備,但是有一絲絲挫折感。

  太慢了!

  要是平時也就罷了,但這幾年是他爭分奪秒的時機,這次春耕沒用上的話,只能等秋種了,還好現在處處都是良田沃土,倒是影響不大。

  不過曹憲隨後說,另外一個構想,倒是已經初見雛形。

  筒車。

  袁熙聽了面有喜色,這筒車雖然頗為耗費材料,但勝在原理簡單,且不需要人力,這對於勞力緊缺的地區來說,是相當合適的。

  所謂筒車,就是一種灌溉器具,呈現車輪狀,每一根輻條上都掛著一根竹筒,可以將水提到高處。

  將其放在湍急的河水旁,藉助水流的力量轉動木輪,在最高點處竹筒傾倒到旁邊的水槽中,再流入農田。

  筒車第一眼看上去,有些華而不實,但其實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其一是完全不需要人力挑水,便可自動灌溉。

  其二更加關鍵,不需要大規模改變地形地貌。

  若要從河中取水,不用人力挑的話,便要開挖溝渠,從河中引水過來。

  如果這樣做,很容易影響下流水路,且在洪澇河水氾濫時,容易衝淹農田。

  有了筒車取水,便可以大大減少開挖溝渠的數量和寬度,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河岸更加牢度,防止河水氾濫,保證糧食的穩定收成。

  如今袁熙只需要在每相隔數里的地方開挖溝渠,用以灌溉離河流最遠地方的農田,便能將河岸兩邊數十里的土地充分利用起來。

  曹憲扭動了一下身子,說道:“前些日子,因為開挖溝渠之事,麴將軍和太史將軍都派人送信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