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芳華之家父袁紹 作品

第三百五十七章 熟能生巧


                 摔跤,自古以來便是效率最高的殺人方式。

  雖然都說現代古典摔跤起源於古希臘,但這種說法嚴格來說,只是偏頗的話術而已。

  最早的摔跤,和烤串一樣,都起源於原始社會。

  單純論記載,黃帝時期華夏便出現了摔跤運動,比古希臘早多了,嚴格來說,摔跤是使人失去平衡倒地的一種方式。

  我國古代摔跤的異名很多,如角力、摔胡、角觝、相撲、布庫、厄魯特、摜跤等,各民族的語言文字不同,摔跤的方式方法也有較大差異。

  《述異記》所記,在五千年前的氏族部落時代,黃帝部落與蚩尤部落進行了一次大戰。蚩尤部落的人都在頭上戴了假角,“以角抵人,人莫能御”,這種用頭衝撞的作戰方式,就是摔跤的最旱起源,後代稱摔跤為角觝,也是沿用這一名稱而來。

  在古代摔跤屬於徒手搏鬥的範圍,是軍事作戰的一種,《禮記·月令》記載:“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射箭、馭車和角力,都是士兵作戰的重要技能。

  《國語》記載,春秋末年的晉國已經有了摔跤比賽。

  《太平御覽》引王隱《晉書》說:在中原地區的襄城郡與穎川郡的聯歡會上,就有相撲比賽,襄城人在輸了之後反而解嘲地說:“相撲下技,不足以明兩郡之優劣。”這說明彼時摔跤比賽,已經成了榮辱之爭,甚至到了生死相搏的地步。

  《晉書·庾闡傳》記載,“有西城健胡,矯健無敵,晉人莫敢與校”,司馬炎為此大為惱火,於是張貼榜文,召募勇士,庾闡的父親庾東應募,與胡人比賽,“遂撲殺之”,庾東由此“名震殊俗”,並做了官。

  平日娛樂如此,戰陣之上,摔跤更被看重。

  青銅兵器時期,兵器常有折損,徒手作戰技術極為重要,而最有效的徒手殺敵方式,經過無數次戰場驗證,便是摔跤。

  不同於現代一對一搏擊,用摔跤將對手帶入地面,然後用關節技和寢技降服對手,古代戰陣上的混戰,倒地的人會失去幾乎所有的防護,然後被踩踏群毆而死。

  戰場之上倒地便意味著死亡,所以常常有兵士受了重傷,死也要站著,便是為此,至少站著還能有一線生機,裝死除外。

  再者,人身上部位再硬,也硬不過地面。

  摔向地面撞擊的損害,是地面的硬度和自身重量的總和,這比什麼肘膝的威力可要大的多了,一下摔死人的情況,很是常見。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自古戰陣武藝,首推摔跤的緣故,相比之下,拳擊這種在對方有衣物盔甲防護的時候,幾乎沒用,還不如掌擊傳導震盪的傷害大。

  後世的摔跤運動,很多結束動作都是為了保護對手免受致命傷的,但戰場之上,對方怎麼死得快怎麼來。

  所以袁熙看到呂玲綺竟然擺出了個摔跤姿勢,不禁暗暗叫苦,這女的心裡也太沒有比數了!

  她這摔跤,怕不是跟著呂布這個包頭人學的,自己要是一腦袋磕在腳下的泥巴地上,不是要終身癱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