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芳華之家父袁紹 作品

第八百六十八章 穩中求全

  所以即使指南針是北宋才出現的,但之前中國航海業已經足夠發達,尤其是近海航行有很多辨別方向的辦法,並不是說沒有指南針就不行了。

  後世唐朝鑑真和尚之所以五次東渡失敗,在於他船是私造的,找人也是以自己弟子出海為主,又因為出海只能尋找當地官府鬆懈的時候,往往並不是最合適的季風時節,種種因素結合起來,不失敗才怪了。

  這也是為什麼袁熙至今沒有急著拿出指南針的原因,他倒是一直在尋找磁石礦,並找人做了幾個樣品,效果還算滿意,關鍵問題是,一個新技術如何推行。

  就像馬鐙一樣,你拿過來用,你的敵人也會拿過來用,這種東西有沒有辦法進行技術封鎖,隨便打掃一下戰場就都明白了,所以最後大家還是回到了同一個起跑線上。

  袁熙對於技術在文化外傳中所起到的作用,是異常慎重的,文化交流是件好事,倒也有可能產生預料之外的後果。

  就像鑑真和尚東渡的初衷可能僅僅是為了弘揚佛法,但其帶過去的中醫,書法,建築,雕刻,豆腐,茶葉,漆器,瓷器等製作方法,還是一定程度促進了倭奴國的技術進步,尤其是造船和航海,最後在明朝反噬了回來。

  所以指南針等航海術,袁熙暫時不想外洩,首先要保證自己勢力在倭奴國的主導地位後,方才會考慮這些。

  為了統治,將倭奴國變為奴隸也不是個好辦法,反噬起來的代價也很大,袁熙準備走的是先佔領沿海據點,興建港口城鎮,等形成正軌,整活水平上去了,當地原住民自然會產生依附心理。

  所謂同化,讓外邦之人慕威懷德,兩者缺一不可,前者是保證有組織震懾不軌之心的軍事實力,後者是擁有讓外胡羨慕的生活條件,其才會主動願意歸化。

  說白了,這德不是孔孟之道這種大道理,而是給予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渴求,沒有物質生活便沒有精神生活,過得連人家都不如,人家會相信那套孔孟之道嗎?

  所以說拋棄一切虛的,自身發展才是硬道理,這也是為什麼袁熙急著去倭奴國建立港口的原因,這是極為漫長的百年大計,越早越好。

  他和糜泰談了自己的想法,糜泰極為敬服,跪拜在地說道:“使君想法振聾發聵,這開疆拓土任重道遠,只怕單單以小人之能,獨力難以承擔啊。”

  袁熙笑道:“沒關係,你放手去做,缺什麼人儘管找我,我來幫你找,不過他們只負責港口內事,海上之事,皆以你為主。”

  “你先回去好好想想缺什麼人,到時候我在東海四州給你找人。”

  糜泰聽了當下領命,趁著他去叫倭奴國土著的當口,糜貞偷偷對袁熙笑道:“聽到東海四州,妾才想起來夫君已經是名震天下的一方諸侯了,幽州渤海青州徐州,皆是自古有航海之風俗,且民風彪悍,如今四州人才齊聚,將來前景很難不讓人期待呢。”

  袁熙笑道:“是啊,海外風險大,但是機遇也多,人要是固步自封,很容易喪失進取心,而未知的海洋給了人無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