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芳華之家父袁紹 作品

第八百九十七章 幷州困局

  而蜀國規模最大的兩戰,關羽襄樊之戰和劉備的夷陵之戰,都是依託水路進行作戰,所以能集結多得多的兵力,然而可惜的是都失敗了,蜀國失去了能夠打出去的水路路線,之後的幾十年裡面,再也沒有找到這麼好的機會。

  袁熙現在面臨的也是這個問題,要說他在渤海東海,乃至江淮一帶作戰,他還真不虛誰,因為在他的領地內,黃河淮河長江三地下游地區到外海,已經完全形成了水路體系,可以依託龐大的船隊快速運兵運糧,所以曹操和江東即使有心,也不敢輕舉妄動。

  但眼下攻打併州卻是個大問題,袁熙不僅沒法利用水路,橫亙在河套平原的黃河,反而成了他的阻礙。

  黃河穿過河套地區,河套地區的北面是秦長城,其東面是基於燕山山脈的趙北長城,西面面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修築的陰山長城段。

  而陰山燕山山脈以北,便是被漢朝稱為大漠的地區,也是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和匈奴決戰的地方。

  很多後世的人不理解漢朝當時為什麼要屢屢出長城勞師遠征,實際上因為塞外長城根本擋不住匈奴,主要作用只是報警,因為匈奴每次內侵,都是拆了長城進來的,數萬人拆牆,一日便可,零星守軍根本擋不住。

  所以漢武帝的應對之策,便是出塞決戰,數次大戰過後,漢廷終於在公元119年衛青霍去病打到了漠北,即漠北之戰,匈奴完全丟失了漠南,只能在漠北藏起來苟延殘喘。

  而漠北和漠南中間有一百三十萬平方公里的戈壁灘,天然隔絕了兩邊,漢朝佔據漠南後,一直在修築大規模的防禦工事,即光祿勳徐自修建的五原塞外列城,被稱做光祿塞,說是要塞,其實是另外一道以要塞相連的長城,足足修了上千裡。

  這才是漢武帝時期花錢的大頭,確實勞民傷財,弊端利益後世也爭論不休,但不可否認的是,有了漢廷駐軍,南北匈奴被徹底分隔開來,數百年都幾乎沒有交流,已經成為了截然不同的部族。

  不同於一直傾向於南下掠過的北匈奴,經過長期潛移默化的同化,河套平原地區的南匈奴是相當偏向於漢朝的,可惜的是西漢的這套政策並沒有在東漢延續下去。

  東漢不僅放棄了兩道長城,還將抵禦北匈奴的任務給了南匈奴,讓兩邊重新產生了交流,加上東漢近乎放棄的對外政策,南匈奴內部開始產生了和北匈奴合流的想法。

  不僅如此,因為放棄了長城,東漢中期起,塞內就有了大量鮮卑南下佔據地盤,東漢為了阻止鮮卑,想出了移局羌人牽制鮮卑的想法,但實際操作上,卻變成對外容忍鮮卑,對內壓榨羌人,導致了延續近百年的羌亂,丟掉了涼州大片地區,包括後世的鄂爾多斯高原,只能說東漢的民族政策一塌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