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讓你救場,你一人分飾七角 作品

第198章 有仇當場就報,打得對方全員吐血

  蕭長弓也欣然同意了她的申請,讓她回去把我這次難得的領悟機會。

  比賽結束之後,網絡上哦對蘇秦《十面埋伏》的分析也開始了。

  本來就擅長古典音樂分析的樂評人陳乘風,隨即發表一篇高質量評論。

  “《十面埋伏》這支經典琵琶曲,歷經朝代總結,已經形成諸多流派,但我仍願意稱蘇秦為眾多流派的集大成者。”

  這一開篇點題的評價,直接就把蘇秦拉到了極高的地位。

  在首音上,蘇秦也用了‘掃’的指法,使樂曲的表現更為豐富。

  但是他對力道掌控妙到巔毫,當代琵琶彈奏大師中,無人能出其右。

  在‘列營’這段全曲引子,蘇秦則大量採用‘轟’的指法,突出戰鼓的音效。

  雖然浦東派、崇明派用的‘劃拂’、‘掃拂’。

  平湖派、汪派用的‘滿輪’、‘半拂’也都屬於‘轟’的技法,但蘇秦的用法明顯要比他們高級太多……”

  他洋洋灑灑寫了兩千多字,可謂是專業至極。

  對琵琶演奏不瞭解的吃瓜群眾雖然看不懂,但是也覺得很高級很厲害。

  而且因為主人公是蘇秦,他們還需要看懂嗎?

  牛逼就完事兒了。

  不過上面這段只是陳乘風的分析,後半段才是他對蘇秦的誇讚。

  “《十面埋伏》是武曲,且兼含剛柔。小日子是完全往剛的方向發展,這本身就是錯的。

  唯有蘇秦完全領悟了創曲這剛柔並濟的理念,並完全發揮出來。

  你們若是覺得不好理解,只需看小日子選手在柔中著了道,最後被剛得全員吐血,就懂了。

  《十面埋伏》是超級經典曲目,它幾乎包含了琵琶演奏上的所有技巧,集中展示出諸多藝術家們集體智慧的結晶。

  而蘇秦的演奏技巧則把諸多藝術家復活了,他讓我們聽到了祖輩先賢的智慧,也讓我們領略了楚漢爭霸的歷史戰場。

  蘇秦,他當得起龍國琵琶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