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讓你救場,你一人分飾七角 作品

第388章 音樂獎項興衰史,總有一首對胃口

  因為這些中字頭部門的特殊性,也直接或間接地造就它獎項設置的特殊性。

  其中表演獎就包括七大賽項,分別為二胡比賽,民族管樂比賽,鋼琴比賽,室內樂銅管/木管五重奏比賽,聲樂演唱比賽,合唱比賽,流行音樂大賽。

  也就是說除了終身成就獎外,其它獎都是通過比賽來評選的。

  但這種比賽的侷限性非常大,特別是在這些看重關係、資歷的部門更加被進一步放大。

  功成名就的明星就不會降下“身段”去參加這種比賽,這就導致最後出現在頒獎舞臺上的多數是新面孔。

  尤其是這種比賽的宣傳和炒作熱度非常有限,先天註定它的影響力無法持續擴大。

  但凡有眼睛的人都知道,娛樂業是聲望產業,知名度就是號召力。沒有明星到場就沒有眼球的滾動和鎖定。

  同樣都是音樂獎,格萊美音樂獎就能受到全球音樂人和觀眾的注視。

  它設置了年度最佳專輯及唱片獎,年度男、女歌手獎,年度最佳樂隊或組合獎,年度最佳搖滾男、女歌手獎等等。

  這樣就不愁在頒獎活動中沒有滿場滿臺的明星了,而明星就是吸引力和炒作的根源。

  它之所以能夠為世界音樂人津津樂道,除了它的權威性與公正性外,就是它的廣泛影響性:

  大量歐美歌壇巨星登臺獻藝,鷹醬人運用自己擅長的舞臺藝術和技術手段,通過電視向全球直播,使格萊美的頒獎儀式成了風靡世界的娛樂活動。

  在它巔峰時期,一場頒獎活動能吸引全球近二十億人觀看,可見其影響力之恐怖。

  正因為它牛逼,所以國內也出現了模仿它的音樂大獎。

  其中華語音樂傳媒大獎,就是國內首家按照格萊美模式設置的音樂獎。

  它強調公開、公正、透明的評選標準,邀請了內地以及港臺地區權威人士來擔任評委工作,以"超越流行,迴歸音樂本質"為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