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莞那些年 作品

第437章 張揚主管

  照這樣下去,他們再種一百年田也娶不到兒媳婦。好在楊銘家和楊銘的爺爺家率先搞起了養殖業,繼而,有了十幾戶跟風,可是,還有二百多戶什麼也沒幹,繼續種田和打零工。

  楊俊好說歹說,大會開了三四場,終於說動了十幾戶條件好點的願意一起嘗試一下大棚種植。可是,新的問題又來了,他們不願意拿出種水稻的水田來搞大棚,只願意拿一些邊角料的旱田出來。

  但是,楊俊諮詢過農技師,大棚搭建對地理位置有很高的要求。首先,需要足夠大的成片的地方,其次,大棚種植的都是反季的蔬菜,對水源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冬季乾旱少雨的季節。

  這就需要打機井,一口機井就要大幾千上萬塊,這一步就讓很多人放棄了。對此,楊俊想了一個辦法,就是讓這些人把旱田拿出來交換,儘量讓幾戶的旱田在一塊兒,這樣就可以幾戶合夥打一口機井。可是,這一步又難倒了很多人。

  這家說交換的地那麼遠,收種莊稼不划算,那家說交換的地沒自家的地大,讓需要交換的家庭多給一塊地,需要交換的又不願意吃虧。這件事就一直擱淺,反正是誰都不願意吃虧。

  最後,楊俊和幾名村幹部開會研究決定,將村西頭的那片公家的松樹林推掉,再承包給農戶,然後等農戶賺錢了再付土地承包費給村集體。

  會議是通過了,可是,推土的錢誰來出又成了一個問題。

  那片松樹林已經有十幾年了,但是一直無人打理,誰家搭個棚或者是需要用到樹就去偷一兩根,導致現在的松樹最粗的也就碗口那麼粗。

  像這種樹木就算做屋檁都做不了,何況現在蓋房子也用不到檁子了,那就只能當皮材賣了。可是,皮材能賣幾個錢?顯然賣掉樹木的錢抵不上推土的費用,楊俊也只能將主意打到楊銘的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