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從下鄉後開始的鹹魚生活 作品

第一百三十三章:招工的名額

  “吳麗麗的家庭條件是絕對不會找我們借糧的,熊先進、周國安他們就算要借也是先找男同志借,剩下的祁如英、袁紅英她們就不好說了.。”

  “想那麼多幹啥,等借到我們頭上再說吧,。”

  要說那些老知青裡面還真有消息靈通的人,他們得到消息今年上河村情況特殊上級沒給工農大學的名額。

  但是鶴崗煤礦為滿足生產需要,經上級有關部門批准,以亦工亦農的用工形式,從全省各公社插隊知青、優秀的青年、復員退伍軍人中招收了380名生產工人,上河村這次分到了四個名額。

  亦工亦農的工人不給轉戶口,你依舊保持著插隊知青或者農民的身份,他們不在城市供應有計劃內。

  由於各地政策不同的原因,大多數地方的這種工人吃喝都得從農村家裡帶。

  就是自己拉著糧食到公社糧站賣糧換糧票,然後拿上糧票在單位職工食堂生活。

  村民還稍微的好一點,家人會貼補參加工作的這個人。

  知青每個月要拿出一半工資交到村支部,來保證你的基礎工分用來換取糧食。

  (此事80年代初期改)

  亦工亦農的待遇和正式工不一樣,除了職工防護用品與正式工基本相同外。

  他們的醫療待遇只有正式工人的百分之六十,發放其他福利也不一樣。

  提職漲工資從沒有指標,工廠單位如果減員,首先就是這些亦工亦農的工人。

  知青進廠半年後要是沒有什麼過失的話,他們會享受國家政策統一轉成正式職工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領導的子女能夠順利轉正,其他人就要看你所在的工廠如何了。

  要是你能夠在工廠裡面混成技術人員的話,那你同樣能夠轉職成正式職工,享受一切應有的待遇。

  (此事80年代後期改)

  而且亦工亦農招收門檻比較高,插隊知青要符合下鄉足夠兩年的要求,本人還必須是高中文化程度。大隊裡面的優秀青年和復員退伍軍人要求是初中以上文化水平。

  即便這樣,這個工人的名額也足以讓大家心動。

  此刻村支部裡面已經亂成了一鍋粥,昨天趙村長和梁大隊長開會回來後,招工這件事就飛速的在村裡面傳開了,要不是昨天消息傳開的太晚,他們估計兩個安穩覺都睡不好。

  孫勇和江小麗對沒有上學的名額雖然沮喪,但是能夠成為一名煤礦工人也比留下來種地強。

  等他們得到消息來到村支部以後,這裡面已經滿是人了。

  外面只有趙村長跟梁大隊長兩個人在跟村民說著話,這個場面真的有點亂。

  至於村會計張超美根本沒有露面,她這幾天一直在忙個不停。

  不但要統計出每家每戶的總工分,以及他們應得的錢糧數目。

  還有一個最繁瑣的事情,那就是不同糧食的換算率。

  例如:一斤玉米、高粱、紅薯,怎麼也不能跟一斤白麵對等。

  這一切都讓她這個新手變的頭大無比,所以這個進程自然快不起來,這也是今年上河村分糧被拖延主要原因。

  孫勇和江小麗他們這幾個知青發現自己根本就插不上話,一個個在旁邊急的直跺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