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從下鄉後開始的鹹魚生活 作品

第四百一十章:新知青到來


                 韓立到河邊把以前抓雪蛤的幾個地籠網給下到了附近,然後就開始了摸魚的一天。

  河邊微風陣陣,韓立看了會書就睡著了。

  但是他很快就被村裡面喇叭的聲音給驚醒了,一般情況只有特殊的時候才會半晌響喇叭。

  韓立豎起耳朵聽了一下,梁大隊長的聲音正在激昂的說著。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種地不上糞,等於瞎胡混。現在莊稼地裡面還不能落腳,但是我們也不能就這樣閒著,現在大家都到倉庫這邊領取工具,該挖坑的挖坑、該上山割草的割草,該去擼樹葉子就去擼樹葉子,總之我們要趁著這兩天把綠肥能漚多少漚多少。”

  韓立聽到這裡就重新躺下來,不用猜他也知道現在知青裡面絕對是一片哀嚎聲。

  漚綠肥在這個時候絕對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這個時候的化肥供應非常緊張,每個生產大隊都會根據村民的數量和土地的畝數給予分配一定標準指標,大隊長拿著指標去供銷社購買。

  但是這都是杯水車薪,但是想要讓地裡的糧食增產增收就只能漚綠肥。

  說起來這個時候的化肥還有一道特殊的風景線,那就是大幹部、小幹部,人人都穿尿素褲。

  不過這個情況因為趙村長的強烈厭惡,所以上河村沒有人穿過這種東西。

  這個原因就是自72年9月倭國首相出訪我國,實現了兩國邦交正常化。

  兩國簽定了一系列協定,其中包括進口倭國生產的尿素。

  尿素使用方便、肥力較高,在當時深受生產隊的喜愛。

  尿素的內包裝是透明的塑料袋,外面是印有中文“尿素”和一些鬼畫符文字的尼龍布,這種布非常結實染色後做成褲子非常耐穿好洗。

  但是這種尿素袋一般人根本弄不來,只有那些機關幹部、供銷社人員、公社幹部、大小隊長才能弄得到。

  這些年全國各地有很多、很多有關係的人藉機倒弄尿素,最後有好下場的不能說沒有,只能說非常、非常少。

  .

  漚綠肥就是把植物的葉子、麥糠、雜草堆放在早就挖好的漚肥的池子裡,同時摻入人糞尿和牲畜圈糞,放入一定比例的水。

  人們還要把它們全部攪拌均勻,至於攪拌的過程有用工具翻的,有用腳丫子在裡面踩的。

  攪拌均勻後鐵鍬把表面抹平,最後用泥土把這些東西全都封閉起來,讓它們在裡面慢慢的發酵,經過高溫密封的環境裡面的微生物會發酵變質,等到使用的時候把它們挖出來就是上好的肥料。

  不過這個漚綠肥無論是現在,還是挖出來時候的味道都充滿了味道。

  上河村的嫂子、嬸子還有女知青都被派去割草、擼樹葉,男的有去清理原先糞坑的,有去拉糞便的,總之在這個雨後的第二天大家全都忙活了起來。

  這種情況下韓立也不好意思大白天的回家,在小河邊這一躺就躺傍晚時分。

  這時候韓立把所有的地籠網拉出來一看,好傢伙這裡面大多都是船丁魚。

  就算現在是船丁魚豐收的季節,可是這數量好像也太多了點。

  不過這種小魚刺少肉多,郝紅梅和楊秀英曾經用它做成鹹魚長期保存。

  而韓立更喜歡用油炸過的船丁魚,撒上孜然面或者辣椒麵,無論是當菜還是當零食都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