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從下鄉後開始的鹹魚生活 作品

第四百八十二章:收穫

  韓立的精神力鎖定那幾個積灰最厚的收音機,從上面取下了自己想要的原件,想了想他不想帶著耳機聽收音機,於是又取下了幾個喇叭回家備用。

  這時候相關部門的人來了,簡單的問了兩句就把那個賣黃膠鞋的哥們給帶走了。

  礦石收音機的原件已經找到,韓立在信託商店這裡買了一套焊接設備和其他需要的東西。

  這個年代的焊接很少有人用電烙鐵,大部人用的都是火烙鐵。

  這是一種用紫銅加工而成工具,名字叫做“烙銅焊”。

  火烙鐵的工作原理是用火燒,用酒精燈、煤油燈或者做飯的爐子都可以,不過酒精燈最乾淨。

  因為這個時代的電力不太穩定,所以火烙鐵一直到八十年代後期都是眾多電子元件愛好者使用的首選,想焊接什麼東西往燃燒的爐子上一放就行。

  韓立買到這些東西以後就離開了信託商店,至此他今天出來的目的已經完成了一半,剩下的能不能完成就真的只能靠運氣了。

  東交民巷:在明代時被稱作南薰坊,清朝時期屬於正藍旗的地界,因為這裡長期出售江南的江米,在光緒時期被稱東江米巷,宣統時期改名為東交民巷。

  閒豐十年(1860年)清政府在二鴉中戰敗,此地成為了眾多國家的領事館。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燕京,強迫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

  從此東交民巷被劃為外國“使館界”,界內一切事務由各國自行處理,清政府一概不能過問,直接讓這裡變成了國中之國。

  1950年1月6日,我國收回了這裡,所有建築物全部徵用。

  到59年的時候,各國使館全部從這裡遷移到東郊建國門外,東交民巷使館區的歷史從此結束。

  韓立下面的目的地正是東交民巷,不過能不能有所收穫就要看天意了。

  東交民巷西起天安門廣場東路,至崇文門內大街,由於這裡曾經是使館區的原因,哪怕經過了那幾年,衚衕的兩旁依舊保留了眾多的西洋風格建築。

  紅頂的小洋樓,彩色的玻璃窗花,西式的門樓,洋教堂,東交民巷在目前的四九城內可以說是獨樹一幟的存在。

  但是這裡並不是那麼容易逛的,現在東交民巷裡面的那些使館被各個單位所佔據,其中老毛子的使館那邊更是最高法的辦公場所,其他地方的單位也是不相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