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從下鄉後開始的鹹魚生活 作品

第六百七十二章:安置好了一半

  所謂的一、二、三就是指,每年每個縣裡的領導最少下地一百天,公社的領導下地二百天,各個村的村長、大隊長則是三百天。

  一年365天,所有單位、所有的機關幹部成員,除了處理日常工作、學習和閱讀文件,還有參加必要的活動、會議之外,每三天最少要去參加一到兩天相關勞動。

  為了實現一、二、三,所有幹部、職工都有一本勞動手冊,在那裡勞動等幹完活之後要請當地的管理人員登記在冊。

  縣裡面的領導會按期檢查、統計,隨後會公佈在牆壁的黑板上。

  第一次太差的人會給予一定的處分,第二次就會調離原有的工作崗位,第三次.沒有人有第三次。

  於是在當地就形成了無論春播、夏鋤、秋收,到處可見汗流浹背的幹部職工與村民一起下地幹活的場景。

  這還不算完,哪怕這裡到了冬季大雪紛飛的時候,按照慣例大家應該進入貓冬的時候。

  縣裡面的這些單位的幹部、職工為了完成每年應有的勞動天數,他們會拉著村民一起在冰凍三尺的季節,在河道上、田地中開始興修各種的水利工程。

  幹部、職工、村民所有人都沒閒著的時候,縣裡面的領導同樣也是如此,他們值班的會去煤球廠、化肥廠參加勞動,不值班的會去各個村莊、工地上蹲點,或者跟大家一起勞動。

  全縣上下苦戰了幾年,各種農田的灌溉設施和基本條件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當地某些糧食農作物的畝產量也提升了不少,這也讓韓立他們這幾年來的插隊知青避免了冬季修河道的麻煩。

  由於當地只能種植一季.還有其他客觀因素的原因,始終沒有達到“大寨縣”畝產數量的標準,這也是讓大家現在議論不停的原因之一,不過韓立估計他們議論不停的最重要原因還是不想下地幹活,這時候旁邊農機站的一個年輕人在旁邊說道。

  “80年就要基本上實現全國農業機械化這怎麼可能?據我所知,全國拖拉機每年的產量要是翻上一番的話,在幾年內或許能夠達到這個標準的百分之七十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