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李幼薇 作品

第1134章:高考成績出來了!

  甚至還在1988年引進了30架殲-7n戰鬥機,只是由於殲-7n最終交付是在兩伊戰爭結束之後,才沒有出現兩國殲-7在波斯灣上空搏殺的情況。

  就這樣,我們在兩伊戰爭的這8年間,軍工產業每年對外出口額,從來沒有低過12億美元,在最巔峰的1986和1987年,甚至達到了22億美元和24億美元的高峰。

  因此,粗略估算這8年間,我們軍工對駱駝們的出口總額大致在130美元左右。

  當然,這只是其中一部分,比如說在1983年,國內還向出口了2艘053he型護衛艦,在1987年、1988年向巴鐵出口了共60架殲-7戰鬥機,1988年向“薩瓦迪卡”出口了50輛69ii坦克等,而這些出口收入並沒有算到裡面。

  這可是上百億美刀的收入啊,以眼下的經濟形勢來說,對於我們的軍工業來說絕對算得上是雪中送炭。

  當然了,軍工出口的好處絕不僅僅只是賺到了錢,對整個軍工產業來說,那都是好處多多,除了為自身發展帶來大量資金之外,還獲得了之前國內自循環生產武器裝備時,無法得到的先進經驗。

  這些經驗並不僅僅是說,像成飛在出口殲-7系列戰鬥機時,通過與參戰國交流所獲得的武器發展經驗。還使得國內對國際武器裝備交易模式中,常見的問題、容易出現的陷阱,都有了大體瞭解,避免了後續可能遭遇的損失。

  舉個例子,在90年代中期,大毛曾向我們推薦過蘇-30戰鬥機,並表示蘇-30戰鬥機的技術“已基本完成研發,只需少量資金就可以達到成熟狀態”。

  然而,中航工業通過之前將瀕臨失敗的殲-7iia,轉變成殲-7m對外出口的過程,對大毛這套說辭背後所隱藏的風險,瞭解得一清二楚,最後婉拒了大毛提出的這項合作意願。

  可以說,是兩伊戰爭拯救了我們的軍工業,也為我們接下來的改革開放早期提供了寶貴的外匯。

  只可惜,當年因為各種顧慮,我們的軍工出口步子不敢邁的太大,錯失了不少市場。

  現在周揚要做的就是提早佈局,並將高層的那些顧慮都打消掉,儘早為國內的軍工業找一條出路。

  不過現在我們國內中國還沒有明確武器裝備對外出口的基本原則,還在實施軍事援助的行事方針,對於軍工出口有諸多限制。

  所以周揚並沒有和陸正軍明說,等他在那邊佈局好了,直接和姜老彙報一下,這事兒說不定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