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少年 作品

第一百一十六章 失算

    逼宮。

    對於國祁綿延了百年之久的武陽朝而言倒也不是什麼稀奇事。

    祖帝立國之時,便分立了三府九司,為的就是讓國祁綿延,皇權受到三府九司的監管與節制,三府九司又同時相互節制。

    這是很清醒的做法,但可惜的是這世上沒有什麼完美的制度,無上的權柄總是能激發人內心最瘋狂的貪慾。

    而貪慾,往往是人登天的神梯,也是墜入地獄前最後一根稻草。

    武陽朝立朝百年,距今已歷四帝。

    祖帝立國之後,勞心勞力,不久便龍馭上賓。

    而後子嗣也身子積弱,只是待了七八年的時間,便撒手人寰。

    先帝登基之時,不過十二歲,主少國疑,三府九司把持朝政,逼宮之事屢見不鮮。

    直到先帝步入壯年才漸漸奪回朝政大權,但三府九司依然勢大,在某些事情上與先帝分歧巨大,眾官發難的事情也偶有發生。

    哪怕是到了姬齊手中,皇權穩固,但繼位至今同樣也有那麼幾次不太愉快的事情發生。

    但無論是先帝還是姬齊遭遇到的事件,背後都有三府九司半數以上的官員在背後推動,同時也有聖山與各方士族的聯合施壓。

    而眼前這李丹青一人逼宮之事,卻是亙古未聞。

    但比起這些,更讓文武百官莫名心悸的是……

    這一人逼宮之事,似乎還真有讓姬齊與朝廷騎虎難下的可能在。

    無論李丹青之前的名聲有多臭,但抵禦了幽雲外敵的事實擺在那裡,起先朝廷還能一筆帶過,但隨著越來越多的應水郡難民湧入武陽各個州郡,幽雲之兇殘自然也傳播開來。

    尤其是李丹青從陽山走到武陽城這兩個多月的時間,足夠應水郡的難民將他的英勇事蹟傳遍武陽各個州郡,讓民間對於李丹青的風評大有改觀。

    此刻的李丹青攜帶著應水郡之亂,朝廷無所作為的洶湧民意,以及以一己之力扭轉乾坤的不世之功。

    加上朝廷還要依仗他穩定白狼軍,從各種角度而言,李丹青確實有逼迫朝廷在某些事情上做出讓步的可能——當然前提是李丹青不怕朝廷秋後算賬的話。

    而無論是之前與龍象府以及圭玉府兩位府主的唇槍舌劍,還是此刻轉而對姬齊的發難,都不難讓人看出,這位李世子似乎根本沒有那樣的遠慮。

    但偏偏就是這樣鼠目寸光之人,有時候最讓人頭疼。

    眾人都神情有恙的看向高臺上的帝王,只見姬齊的眉宇陰沉,手中的酒杯在這一剎那被他捏碎,眯著的眼縫中閃爍著寒芒,直直的盯著李丹青。

    在一段讓人提心吊膽的死寂之後,姬齊的聲音終於幽幽響起。

    “那依愛卿的意思,應水郡之事,朕該追究誰的責任呢?”

    他的語氣陰沉,顯然極力壓抑著心底的某些情緒。

    文武百官噤若寒蟬,在這時也不敢搭話。

    但李丹青卻好似根本沒有聽出姬齊語氣中的怒火,在那時拱手朗聲言道:“首罪。郢家家主,郢相君!郢家長子,郢離!”

    李丹青的聲音很大,並沒有半點遮掩的意思,此言一出死寂的明照殿中頓時一片譁然。

    武陽四族雖無官位在身,卻有爵位世襲。

    武陽爵位,分為王、公、候、伯四等,皆可世襲。

    但同時因為公爵有牧養私兵的權利,故而朝廷對爵位把控素來嚴苛,除了立朝之初分封有功之臣,而後便只有皇子皇孫能得此殊榮,哪怕是當年功高蓋主的李牧林,也從未撈到半個爵位在身。

    而武陽四族,所世襲之爵位,號為公。

    這已是皇族之下所能分封的最高爵位。

    但武陽四族不僅有爵位世襲,同時有別於尋常公候,牧養私兵之數,可達十萬之巨,並且朝廷每年還會撥出大量的銀兩供養四族的族人,從某種上而言,四族的地位近乎等同於異姓王,只是有實無名罷了。

    而這些年隨著青家與夏家的倒臺,徐家家主徐煉的不知所蹤,郢家更是藉機做大,朝堂之中與他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官員不再少數,與太子的來往也極為密切。

    其家主郢相君的地位更是隱隱凌駕在了三府九司之上。

    這樣的人物,李丹青也敢告,當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膽。

    座次僅在三府九司之後的郢相君閉目沉眸,似乎根本不在意李丹青的怒斥,反倒是後座上一位男子在那時拍案而起,指著李丹青便喝道:“李世子勞苦功高,陛下早有體諒,但如若以為憑著些許功勞,便可肆意構陷忠良,那可就真的是不知天高地厚了!”

    “卑職勸世子一句,莫要自誤!”

    龍象府的府主夏侯伯陽,為人好大喜功,色厲而膽薄,做事毫無章法,故而能譏諷李丹青。

    圭玉府的府主陸沉戟,書生氣太重,墨守成規,故而見不得李丹青愚弄百官,方才怒斥李丹青。

    但三府九司府主司命,除了這二人都是老謀深算之輩,深知君心難測,無論外界傳言如何言之灼灼,他們在未有弄明白姬齊的心思前,皆不會妄動。

    故而相比於其餘看上去不曾對李丹青發難的三府九司的司命,陸沉戟與夏侯伯陽在李丹青心中反倒是最好應付的傢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