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乘風歸 作品

第969章 被抓壯丁的葉安

    葉安本打算趁熱打鐵,向趙禎上諫改變大宋的軍事制度,但他提出的奏疏上了通進銀臺司後便石沉大海了無音信。

    朝臣們現在都在討論另一個問題,因為范仲淹上疏了……

    久居東京城的人們已經忘記了天災可怕,加上因推廣土豆和地瓜後各地州府應對災害的能力提升,百姓逃難的現象急劇減少,故土難離,但凡有一點活下去的可能,誰也不想離開自己的家鄉遠赴異地逃難。

    但土豆和地瓜並非是萬能的,山東路的災情蔓延了,青州的災情得到了控制,其根本原因並非是常平倉的糧食足夠吃,也不是朝廷的糧食援助及時,而是範諷得到了王家的幫助。

    王曾的老家便是青州,雖說他早已被罷相,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王家在青州可謂是絕對的豪門,連範諷這樣的知州事在王家也不敢放肆。

    但好歹也是多年同朝為官,但範諷親自寫信給王曾後,王家便拿出藏糧五千斛賑濟災民,藏糧數千斛是一個什麼概念?

    一斛是五斗,現在大宋的一斗米相當於後世的十一斤,單單一個王家便能拿出二十萬斤糧食來,這個數字實在讓葉安驚歎。

    但青州的饑荒是平穩度過了,範諷與王曾之間的政治交易是什麼葉安不得而知。

    彷彿是老天爺就不想讓趙禎好過一般,隨著青州災情的趨於穩定,江淮、兩浙以及京東路開始出現旱災……

    范仲淹得知後便極力上奏趙禎,但好死不死的是他的奏疏居然沒有通過通進銀臺司呈送到趙禎手中。

    今日朝會後,范仲淹便留身奏事,一併留下的居然還有葉安。

    朝臣留身奏事一般都是單獨面奏官家,可這一次范仲淹拉上了葉安,這便讓他奇怪了,畢竟自己現在提舉皇城司,災情這種事和自己並不相干吧?

    自己還準備上奏趙禎改革大宋的兵制,就算不能一下子翻天覆地的改革,但最少也能做出一些簡單的改變。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就是葉安的準則,范仲淹在那裡慷慨激昂:“祖宗時,江、淮饋運至少,而養六軍又取天下。今東南漕米歲六百萬石,至於府庫財帛,皆出於民,加之饑年,艱食如此,官家豈能安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