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乘風歸 作品

第七十一章來自朝堂的背刺

    就算是在擁有嚴格執行框架的後世,國家的政策在地方上的執行都會出現偏差,何況是眼下的大宋王朝?

    還是那句話,滅門知府,破家縣令,國家政策從中央傳遞到地方上,終究是要靠地方官員執行,別說是知縣,主簿之類的地方官員,就算是沒有多少權利的小吏也能讓朝中士大夫辛辛苦苦制定的政策完全變樣。

    何況皇權不下縣,在地方上宗族和鄉紳幾乎壟斷了權利,老百姓所要面對的最底層力量不是縣衙,而是地方上的鄉紳,宗族長輩。

    有時候宗族的權利甚至能大過國法,以宗族之名迫害甚至是草菅人命的行為太多太多,而縣衙從來不會主動過問這些事,只要民不告,那便官不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人死了,一段時間後便不會有人再記得,但前提是這個人沒有後臺,沒人會為他秋後算賬。

    尋常的平頭百姓,哪裡會有人為其出頭,所以死了也就死了,只要宗族將事情掩蓋下去,就沒有麻煩會出現。

    和大宋的朝堂一樣,地方上的宗族的想法也是解決不了問題,那就去解決提出問題的人,許多朝廷的政令無法在地方上有效執行,而縣衙又需要依靠宗族的力量對地方進行管理,雙方之間唯有選擇妥協,一些必須的政令宗族會執行,而對於宗族的私刑,縣衙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對於老範著重強調今年減免稅收力度這件事,葉安與吳尊路都是十分贊成的,但讓他們沒想到的是,范仲淹在奏疏中三令五申,請求朝廷以江淮縣衙督辦此事,中書政令當直接發往縣衙而非州府衙門。

    如此能最大程度上掌握此事,一個知縣事往日裡頂多對州府衙門負責,而若是中書的政令送到他們的手中,必然引起重視!

    葉安微微一笑,這哪時引起重視,怕是會把人嚇到,但其實老範這一手越級傳達挺妙的,江淮百姓在這場災情中很難緩過勁來,畢竟在這片土地上大多是平原,往日裡極少遇到旱蝗之災,富庶慣了。

    這次災情給江淮百姓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許多中縣,上縣,甚至是赤縣都在這場災情中變為貧困。

    等同於富貴之家徒遭無妄之災的打擊,甚至許多人接受不了

    這一事實選擇自盡,這也是為何白蓮社發展壯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