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乘風歸 作品

第一百零二章歲幣的價值

    明道二年的年關也即將到來,江淮災情已進入尾聲,這場來自初夏的災難整整持續了半年,而朝堂之上的波瀾在呂夷簡的強勢迴歸後得以平息。

    年關在即,沒人願意過年都不安生,眼下的大宋算是不錯的,江淮的雜稅、夏秋兩稅皆被免去,這已能讓絕大多數的災民活下去,但也僅此而已。

    至於生計問題,那不是朝臣該操心的,地方州府官員有的是辦法。

    這關係到州府官員的勘磨,江淮各州府的州尊,府尊,通判,主簿是開足馬力,想破腦袋的解決自己治下的民生問題,為此不惜請葉安派遣廂禁軍前往剿匪……

    剿匪是非常肥美的額外收入,別小看了大宋的地方官員,能坐上州府一把手的位置,沒有一個是蠢人。

    絕大多數的地方官員還是願意為百姓出謀劃策的,就如同吳遵路一般,為了通州他能豁出老臉來求葉安,這就是州府大老爺該做的事。

    當然,他是求到了,葉安與范仲淹上疏朝廷在通州建設水師的奏疏順利被通過,理所當然的會派遣朝廷官員來負責整軍造船,不可能把所有的兵權都交給葉安這個臨時帶班的經略使來負責。

    還沒過年,已經有朝臣在議論葉安就在江淮手握重兵了,不過幾千的廂禁軍已讓大宋文臣們惶惶不安。

    這是江淮,不是邊州,外強中乾的大宋王朝恐懼任何一個腹內之地手握重兵的人。

    但趙禎頂住壓力,並沒有同意調遣葉安回朝,他是希望葉安能在江淮打造出一支忠於自己的新軍,若是此法可行,便能在大宋的其他各路推廣。

    如此一來大宋的腹內之地不光有能維穩的軍隊,還能剪裁大量的廂軍為朝廷省錢,後者更為重要啊!

    年底的時候同樣也是三司上報國朝一年開銷的時候,看著每年撥給地方廂軍的軍餉糧草,以及邊軍的巨大開銷,趙禎心中可不舒坦,而更讓他擰巴的是每到年關之前也是大宋向遼朝繳納歲幣的時候!筆趣庫

    價值十萬貫的白銀和二十萬匹的絹帛合計不過三十萬貫錢,對於大宋簡直九牛一毛,這種開銷就算是每年給遼朝太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