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乘風歸 作品

第一百三十二章沒有人的屁股是乾淨的

    殺人其實並不能解決問題,反倒是會引發更多的問題,所以在葉安看來重要的不是殺人,而是誅心。

    他不是那種高強度工作的人,回了家自然就要休息,把自己分內之事做好後,就沒有必要案牘勞形,那樣做的只有處理不好本職工作的昏官,亦或是處理不完天下事的宰相。

    對葉安來說,大宋政務的日常工作量連後世的排班表都比不上,那一天天的還要趴在公案上忙活,歸根結底就是冗官造成的。

    葉安不相信這個時代精英的工作效率會如此低下,而是大宋的機制所造成的,大量的官員分擔本來幾個人就能搞定的事,而朝廷又不養閒人,於是官員想到的應對之策便是把簡單的事情變得複雜,如是而已。

    范仲淹在臨走時給了自己一篇文章,其中詳細闡述了大宋王朝現有制度的弊政。

    葉安知道老範是想通過自己的手將其當作奏疏上奏趙禎,但在他詳細閱讀之後便放棄了這個打算。

    改革是好事,可惜老範的這份改革奏疏並沒有抓住重點。

    葉安隨手將這篇文章同富弼的奏疏放在一起,這兩份奏疏中充滿了太多的想當然,葉安自認為自己寫不出他們這種滿篇充滿煌煌大義的東西,但也可以中肯的評價這兩篇文章不過是文人的想當然之作,不論實務只想著表達自己的意見,完全脫離了當下現狀。

    這個王朝的弊政已經開始逐漸顯現,大量的冗官已經多到封建機構容納不下的程度,且不說東京城中的京官有多少,單單是待選官的數量便多的嚇人,這也是為何趙禎親政多年只開設三次科舉的原因。

    明年又要開設科舉了,為的就是攏絡文人,否則十年寒窗鐵硯磨穿的讀書人該如何安撫?

    科舉與後世公務員考試不同,在大宋許多官吏並非科舉出身,這些人相當於基層幹部,但通通不在朝廷的編制之中。

    地方上的提司,押司,曹司便是如此,但他們的人數卻是極多的。

    葉安覺得大宋的科舉制度並不是改革的重中之重,但官吏制度卻存在著極大的改革必要,冗官已經成為朝廷的負擔,而除此之外冗兵的問題也有待解決。

    這一點葉安與曹瑋在私下裡偷偷討論過,冗兵的出現完全可以說是老趙家自己作出來的,需要戰鬥力不是通過訓練已有部隊讓其成為精銳,而是設立新軍以應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