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乘風歸 作品

第一百八十二章最大的輸家

    四周幾座堡寨已經被宋人奪走,這完全在李元昊的意料之中,不得不說大宋的兵卒還是有些能用的,環州安化軍的戰力便不可小覷。

    只要是葉安統領過的軍隊,便多多少少同其他邊軍不同,若是要硬碰硬,党項騎兵也佔不到多少好處。

    好在敷川城還在党項手中,李元昊一路上奔襲至敷川城,四周堡寨並未阻攔,亦沒有形成合圍之勢。

    顯然,宋人這是在刻意放自己走,會川城的援軍也沒有任何動作,只是固守而已,党項大軍進城稍作休整,便同已經休整完畢的留守軍隊一起踏上歸途。

    李元昊毫不在意四周突然出現的宋軍,只要他們敢襲擊党項大軍,那麼便是這場戰爭的延續,宋人將領承擔不起繼續戰爭的後果,因為大宋朝堂上至皇帝,下至朝臣,都沒人希望與黨項真正撕破臉,否則大宋就不會是僅僅斥責自己,而是應該派兵討伐。

    正是揣摩到了這一點,他才會如此肆無忌憚,宋人想要休養生息,想要更加繁榮強大,他們從根本上就沒有想過同遼朝或是党項開戰。

    無論發展十年,百年,宋人都不會主動同外朝作戰,這是李元昊所看透的本質,他從不擔心……

    李元昊的想法並沒有錯,就算趙禎想要留下党項大軍,朝臣們也會想盡辦法將他們給放走,因為在葉安的想法中是暫時無法與黨項開戰,而在朝臣們的想法中則是永遠不與黨項開戰。

    党項人在邊軍的搖旗吶喊中離開了會州的土地,走的時候並沒有從來時的柔猿山密道離開,而是冠冕堂皇的從邊關離開的。

    這一舉動足以說明李元昊的底氣,而朝廷上下立刻開始了為趙禎的歌功頌德,說這是在官家英明神武的領導下,睿智的運籌帷幄下擊退了党項人的犯邊。

    沒錯,党項的南侵被朝廷定義為犯邊劫掠,城池被攻陷,土地被劫掠,百姓被屠戮到了朝臣們的嘴裡便成了“打穀草”的劫掠了。

    葉安看到朝廷的邸報時已經不知該如何評價,同樣年輕的御史清流也在不斷的上疏,諫言官家當對党項施以雷霆手段,不應僅以敕書斥責而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