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乘風歸 作品

第三百二十八章 河西百姓

 百姓的態度永遠決定一個國家或是地區的模樣,這一點從河西身上便能看出。 

 河西百姓相較於大宋其他州府明顯不同,他們的收入更高,生活質量更好,受教育程度遙遙領先於大宋。 

 這種變化是驚人的,河西之地有今天的模樣不過短短几年時間,可就是這幾年卻發展迅速,讓人目不暇接。 

 百姓們為何會從原本對朝廷的無條件信任變成現在恐懼交鈔的貶值? 

 因為他們的認知便的不同了,原本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人都知曉該如何施肥而使得莊稼長得更好,原本只知道出力氣的力夫已經開始使用花錢購置板車,三輪車開始專門從事貨運或是替人搬家賺錢更快了。 

 這是一種思想上的解放,這是河西政策上的改變,完全不同於封建王朝最核心的愚民政策,葉安與秦慕慕推行的政策主打的是解放“解放思想”“開啟民智”。 

 這兩樣東西確實會給原本的封建社會造成衝擊,但同樣也會給一個民族帶來改變和前進。 

 究其原因是統治者態度的轉變,封建君王要的是王朝興盛,而葉安要的是民族興盛,二者有本質的區別。 

 河西的百姓茶餘飯後討論的都是交鈔以及遠征軍的事,在他們眼中這兩樣都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有些膽大的人便說交鈔之事便是河西與國朝之間的一場矛盾,無論遼朝最終是從榷場務兌換的交鈔,還是榷場務不兌換百姓手中的交鈔,這都是國朝濫發官鈔的惡果。 

 餛飩攤上,一群穿著青色長衫的學生正在激烈的爭論,為首的是年紀稍大一些的文人,說起話來中氣十足:“諸位,我康某在這裡勸你們一句,還是早早把手中的交鈔給用出去,最好是去往榷場務兌換,榷場務門口聚了一群人想要兌換。” 

 “去哪裡兌?咱們用的還是銅錢,你瞧見過老張頭用交鈔嗎?是不是老張頭?!” 

 正包著小餛飩的老張頭嘿嘿一笑道:“小老這可是小本生意,用不上大額的交鈔,六文錢一碗的餛飩,您就是吃上十碗也不過六十文,用的上交鈔嗎?” 

 剛剛開口反問的學生嘿嘿一笑道:“這話說的,我們可是經濟學的學生,您可哄騙不了我等!這一小碗的餛飩連油火佐料外加上人工都給你算上也不過三文錢一碗,這還是量少的情況下,一碗餛飩六文錢,你這便是賺了一倍,外加上雞子兩文錢一個,油煎的居然敢買五文錢,嘿嘿,您這油還用來炸餅子!看看這位置,左面是涼州大學,右邊是仁義小學,再加上這東大街的交通,一天最少能賺數百文,哦!對了,你家還有夜市,兒子來接班,一天最少一貫又五百文最有,只多不少吧?這麼大的數量你不兌換成交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