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乘風歸 作品

第三百七十一章 河清海晏

賣地幾乎是每個工業時代到來時的致富手段之一,河西也不能避免這個問題。








工業發達,製造業集中,涼州城的工資也開始水漲船高,尤其是在葉安提出最低月俸標準後,涼州府的最低工資就被拉到了很高的水平,甚至比東京城的做工收入還要高些。








這就意味著涼州府的百姓收入開始激增,收入提高了,購買力自然增加,消費也不成問題,而且河西的商品在河西的售價要比在其他地方低得多,出口的商品反而因運輸問題,成本問題開始不斷的增加。








於是製造業的紅利就來了,和後世不同,現在的河西是整個世界上唯一掌握工業化生產的地區,也是唯一一個貿易強盛地區。








河西的商品不斷的往大宋,西夏,遼朝以及西方世界出口,工廠根本不用擔心運輸問題。








官營的涼州快驛來負責運輸問題,而涼州快驛又有大量的僱傭兵可以僱傭,於是乎工廠,工人,涼州快驛,甚至連僱傭軍都賺到了利益。








大家都賺錢,而且都是在賺別人的錢,那自己不就富裕起來了嗎?








河西的富裕就是建立在物質富裕、出口富裕的基礎上,是進出口帶來的如同海嘯一般的強大貿易順差。








河西的富庶是傳統漢家百姓所不能理解,也無法理解的,在葉安的指導下,河西的政策採用的是工業補貼農業。








在任何時代農業都是工業基礎,尤其是在眼下時期,只有填飽肚子才能讓其他的東西豐富起來,而這也使得農業成為河西貼補最狠的存在。








每畝地的產出如果不是經濟類作物,那河西的農糧署將會以每畝八十文的價格進行貼補,這是真的能到農人手中的真金白銀,而不是口頭上的宣傳。








如果手中有十畝地,那夏秋兩稅時就能被農糧署補貼八百文,別小看這八百文,這是一個質的飛躍,畢竟連產出的糧食價值都沒算,官府就白白補貼八百文!








就這樣還有些農人開始逐漸轉型,開始把手中的土地變成經濟類作物,為何?因為賺的會更多!








如此一來,糧食價格便會提高,但同樣工人的收入價格提高了,糧價的提高並不會影響河西,所以買糧食的農人手中又有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