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乘風歸 作品

第五百零七章得民心


                 得益於當下交通不便,信息傳遞不暢,河西在佔據蜀中之事上得了很多便宜。

  此次葉安南下並沒有帶多少人手,就連西烈軍與懷遠軍的精銳也是在他穩定成都城之後才從河西出發的。

  所以這次葉安是在冒險,也是在賭河西對蜀中的滲透,好在他賭對了,就連趙拚都是後知後覺,等見了葉安之後才知曉蜀中已被河西滲透的如同篩子。

  究其原因還是趙拚的想法跟不上時代的變化,大宋朝堂和他犯了一樣的錯誤,消息閉塞不說,對地方上的敏感性也差了很多。

  最重要的是,河西的權利是自下而上的貫穿,而大宋恰恰相反,依舊秉持著封建時代,皇權自上而下的滲透。

  等到了縣一級,皇權基本可以終結,這就是所謂的皇權不下縣。

  可河西不同,在河西,權利是自下而上的,百姓手中的權利要比宋人多得多,且官員就是出自尋常百姓之中,而非權貴官宦之家。

  這樣的制度在河西行得通,那在大宋的其他地方就一定行得通,這是葉安與範子淵,柳永,文同,裴承文等一眾河西***之間研判許久所得到的結果。

  就連狄青與丁小乙,鐵牛等人都堅定的認為,在大宋除了開封府,東京城之外,別的地方都會擁護河西的制度。

  葉安不是直接便用蜀中作為實驗對象,他之所以如此冒險也非一點把握沒有,相反而是有了數個州府作為驗證。

  想要從河西抵達蜀中,一路上還要穿過秦鳳路以及利州路,於是秦鳳路中的許多州府就成了絕佳的實驗對象。

  河州,熙州,岷州,甚至是階州都被河西一一拿下,雖說河西的戰略威懾是很重要的一點,但同樣的,百姓和官員的歸附速度同樣也是重要的原因。

  只要當地百姓支持,只要官員絕大部分被控制,那剩下的轉變就是時間問題。

  整個秦鳳路除了一個鳳翔府之外便都是州治,州府最大的不同便是在人口,經濟,城池數量這三者的差距上。

  州的面積往往較大,地廣人稀,城池數量少,這更加有利於河西的滲透,所以秦鳳路的州府常常出現百姓願意歸於河西之制,主動把界碑石向自己所在的地方挪動的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