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乘風歸 作品

第344章 女子的交鋒

    棉花這東西在後世隨處可見,甚至逐漸的被新材料所替代,但在大宋卻是一種新興的保暖材料。

    即便是出現了,也還僅限於出現,僅僅是作為棉線的原材料而已,沒人知道它的實際意義,尤其是在東方。

    葉安手中的棉線就是來自於宮中的東西。在朝會結束之後,陳琳抽空告訴了葉安棉線的出處,城西祆廟。

    對於這種外來宗教,宋人採用了唐時延續下來的包容政策,並沒有刻意打壓,也沒有排斥,畢竟佛教也是外來宗教,但依舊能給封建王朝提供穩定。

    關於祆教葉安了解的不多,但陳琳這位皇城司的大官卻瞭解的更少。

    “城西有祆廟,其祆神本出西域,蓋胡神也,與大秦穆護同入中國。俗以火神祠之。”

    這就是陳琳所知道的祆教,除了皮毛等同於一無所知,於是葉安便提醒這位情報頭子多多熟悉業務,卻被陳琳一腳踢走。

    葉安知道其實祆教就是波斯的國教,瑣羅亞斯德教,他還有一個在漢家流傳盛廣的名字,拜火教。

    東京城是一個國際性的大都市,在這裡幾乎世界各地的信仰都有聚集,不單單是祆教,甚至連基督教和***教都存在,一個叫景教,一個叫回回教。

    雖波斯王朝在***化之後徹底消失在了歷史之中,但祆教卻流傳了下來,並且還有著不錯的生命力。

    祆教在東京城的影響力並不大,甚至不及回回教,但其教義卻非常符合漢家百姓的傳統觀點。

    祆教強調善行,善行的目的是為了厚生,即是要使生活的富足!

    而要生活富足,就必須努力農耕和畜牧,他們認為農人和牧民是高尚的職業,是祆教教義中所認為的大功德。其經文《破邪篇》中提出的理想生活“成家立業,牲畜、妻室、子女都興旺。旱地灌溉,窪地排水。”

    這正是漢家百姓所追求的東西,也是漢家文明所認同的思想,儒學對其亦有認同。

    但最讓葉安另眼相看的還是祆教反對齋戒禁食,理由更是直:“吃不飽就不能完成宗教的艱鉅任務;吃不飽就不能拼命勞動……宇宙以食而生,以不食而死。”

    這實在是太過正確了,吃是人最基礎的認識之一啊!是個人就要吃飯,大家都吃飯,都去生產勞動創造價值!

    葉安覺得祆教在進入華夏之後可能已經被同化的面目全非………………

    陳琳說這些西域人與漢家百姓無異,從衣著打扮到日常說話禮儀幾乎都像極了漢人,但唯一不同的是他們的信仰。

    祆廟其實就是這些西域人的聚居地,說他們是西域人其實並不準確,應該稱呼他們為波斯人,或是帕爾斯人。

    廟門就是坊門,這裡是東京城各坊中拆除坊門最晚的,到現在他們還保留著入夜關門的習慣,而東京城其他各個坊市卻早已不再關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