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乘風歸 作品

第370章 生活與理想

    信陵坊中的人家不在少數,但臨街的鋪面也就那幾家,和後世一樣,門面房自然是最值錢的,做買賣的也大多是這些人家。

    但在葉安眼中卻是不同,誰說只有臨街的鋪面才能作為商鋪使用?他可是見識過太多把店面開在小區裡的人家,而現在他所要做的就是把信陵坊裡的每家每戶都開發起來,於是他這幾天他便向劉娥告了假,一門心思的撲在信陵坊的建設上。

    反正與遼朝使團商談的事情已經進入了尾聲,有晏殊一人坐鎮已經完全沒問題,對於他這種提前“卸任”的行為,無論是劉娥還是滿朝文武都不能理解。

    雖說大宋今年多花了十萬貫錢,但畢竟還是找回了顏面,且從今往後每年與遼朝通商的榷場中都會有新的東西被傾銷給遼朝。

    大宋的官員不知道什麼叫傾銷,但從字面理解便也大抵知道是什麼意義了,被小看這些朝臣,雖然他們不懂經濟學原理,但他們在政治上對經濟的敏感卻是非常獨到的,否則他們也不會同意葉安這麼做。

    每年通過球場大宋從契丹人和党項人手中賺了多少的錢財?大部分的朝臣都是心中有數,不過是從來沒有點破而已。

    在他們看來,商賈乃是賤業雖然還沒到後世那種極度蔑視的程度,但在禮法和思想上還是有所鄙夷。

    都說宋朝實現開放,商賈也能做官,事實上是商賈的兒子可以考取功名,商賈本人幾乎沒有成為士大夫的可能。

    即便是在這樣一個開放包容的朝代,成為士大夫也是一件極為苛刻的事情,農人可以成為士人,他們原本就是僅次於士人的存在,但想要跨越階級依舊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只要是聰明人都會計算一下成本,讀書需要花費時間,而時間就是成本,何況還要犧牲掉一個家庭的勞動力,尋常的百姓誰會願意這麼做?

    這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場賭博,賭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能夠考取功名,為何十年寒窗鐵硯磨穿讀書人也要打破頭的去考取功名?

    因為讀書人的身上壓著整個家庭的千斤重擔和慢慢的期望,甚至不敢失敗!

    沒到大比之年,有多少人因為金榜題名喜極而泣?又有多少人在無名的河邊自溺而亡?史書是不會告訴你在這激烈競爭下死掉了多少人,只會把那些鯉躍龍門的高官顯貴高高的捧起,當作一塊帝王仁德教化的“金字招牌”!

    華夏這片土地很神奇,每過一段時間,總能孕育出數量驚人的讀書種子,但這也並非是因為帝王的教化,而是國家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