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乘風歸 作品

第442章 三人為眾(上)

    而他也是趙禎未來媳婦,曹皇后的父親,曹家可謂是即將迎來最好的時代,曹儀便是曹瑋的親侄子,已故廣平郡開國公,官至同平章事的曹璨兒子。

    曹家相對於一般的將門家族極少有內鬥,相反還非常團結,因親情紐帶的作用,可謂是一榮俱榮的存在。

    而身邊這個看似讀書人一般的曹儀,渾身上下都透露著武者的精幹,說話做事毫不拖泥帶水,也沒有那麼多的文縐縐,即便是叉手也顯得相當的豪氣利索。

    不知是因為葉安和傳統文臣稍顯不同,還是因為他搏殺死士的關係,大宋的武將們對他大多是保有不錯的好感的,當然葉安自認為更多的還是因為身上帶著的勳爵。

    一般的文臣是沒有什麼爵位的,但武將不同,能成為將門往往是開國大將軍之後,老趙家的手段懂的人都懂,為了攏絡這些人,自然是給予高高的封爵,讓他們感受到來自趙宋天家的“溫暖”。

    在曹儀和許多將門勳貴子弟看來,葉安的存在和他們幾乎一樣,身上的差遣也是司農寺少卿那種不大不小的,只是他較為年少而已。

    但幾乎所有人的將門和勳貴外戚都認為,葉安多半也會止步於銀青光祿大夫這一從三品的品秩,至於差遣也該是對應的某部侍郎而已。

    因為這是朝堂上的慣例,而就是這樣的想法恰好達到了葉安的預期………………

    對於文臣來說,通過了鎖廳試以及做出《六國論》的葉安理應算作是文臣,並且還是地地道道的文臣,王曾和呂夷簡為何不願讓葉安前往環州,那是為了保全他。

    而對於武將來說,葉安是“他們的人”,這在一開始完全違背了葉安的初衷,他這個孤臣按道理來說應該是文臣不稀罕,武將不待見的,怎麼突然成了雙方之間拉攏的對象?

    後來秦慕慕解釋過這件事,才讓他明白,原來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自己的年紀和身上的功勞。

    當一個人的價值向別人展示出來的時候,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已經有了讓別人拉攏的籌碼,而恰恰是因為葉安自己的年輕,所以造就了他未來有無數種可能性,才使得他能被各方拉攏。

    這算不算是歪打正著?

    眼前的曹儀便是如此,親熱的拉著自己一口一個賢侄,用他的話來說,李遵勖與他乃是從小相識的玩伴,但因李遵勖得授駙馬都尉,身為外戚不好與將門多來往,兩人之間這才少了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