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乘風歸 作品

第455章 戰爭與生意

    無論環州的條件如何,百姓多寡,戰爭一旦開始,便是一場災難。

    戰爭和尋常的天災不同,是人禍,也高於人禍,人禍只是引發戰爭的條件,還是屬於可控範圍內的事情,可戰爭一旦開始,這場災難就會往不受控制的方向發展,除非一方戰勝了另一方。

    只不過勝利者也將會付出代價,無論這代價是在什麼方面體現,都無法避免。

    葉安所作的事情就是想著如何把這場戰爭所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小,尤其是對尋常百姓來說把傷害降低到最小。

    戰爭對誰的影響最大?不是發動戰爭的人,亦不是被迫參加博弈的人,而是那些本就與這場戰爭沒有任何關係的尋常百姓。

    農人在自己家的田地中耕種,收穫,突然有一天把他們這樣的生活給打亂了,讓他們失去耕作和收穫的機會,你看看這些尋常的老農會不會跳起來罵娘和始作俑者拼命!

    所以在葉安眼中利用環州百姓的反戰情緒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不需要他們上戰場,只需要讓他們把糧食藏起來,把人也藏起來就好。

    所謂堅壁清野就是這樣簡單而有複雜的事情。

    而此時頭籌規劃就變得非常重要,想要用誘敵深入的法子讓党項人入局,那就必須要把環州的戰事變成一場消耗戰,且要有如火如荼的局面出現。

    党項人又不是傻子,他們早已做好了隔岸觀火的打算,只要環州動盪得到了大宋的快速平息,只要有大軍出現圍剿,党項人必定按兵不動。

    葉安沒有蠢到主動出擊去尋党項人麻煩的地步,這無異於自尋死路。

    但如何通過環州的動盪把党項人拖下水?這就是一個頗為複雜的問題了。

    手中的輿圖來自宮中的崇文院,葉安不得不佩服宋人文臣制度上的完善,且不論這種制度的好壞,單單說地方州府能把當地的輿圖仔細描述並附圖畫下,便已經是非常不簡單的行為了。

    何況這些輿圖上還附帶了大量的註解,其中不乏有民風民俗,地點的俗稱以及河流改道等等諸多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