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TqcsLV 作品

第六章 神話不一定是傳說

 而在固定的圍獵季節,一般是秋季和冬季,人們往往會整個氏族為單位,除了一部分男性留守保衛村莊外,其他成年男子集體出動,進行長距離大規模的捕獵行動。因為秋冬季是動物停止繁衍的季節,大規模圍獵不會造成竭澤而漁的後果,看來遠古的先民早已明白這個道理。此外,秋冬之際雨水稀少,有利於長期的戶外活動,氣溫較低也有利於防止肉類的腐爛。

 這一習慣在部落中也形成了一定的習慣。當一個階段的圍獵行動結束後,各個氏族收穫了大量的獵物,他們會各自獻出一小部分收穫,聚集到一起,舉辦圍獵豐收的慶功宴,感謝祖先和神明的賜予。與此同時,一年也就少許的幾次聚會,這是他們許久聯絡感情的重要契機。

 再往下看,部落與部落之間,雖然沒有穩定的通婚關係,但畢竟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很久很久以前,他們都是從某個神聖的祖地遷出來的,而且有可能還是共同的祖先哦。

 何況,平時互為鄰居,他部落在你部落東面幾百裡,你部落又在我部落南面幾百裡,食物來源不緊缺的溫暖期,還是要好好相處的,因為,石器時代,也有一些氏族部落好吃懶做,不事生產,常幹一些搶劫別的氏族財物的事情。所以,與鄰居部落交好,總比交惡要好。

 交好的方式,自然也是本部落每個氏族出幾個或孔武有力的壯漢、或德高望重的長者,或是通曉神明的巫師之類的人,組成一個“團體”,帶上圍獵獲得的食物,到鄰居的部落拜訪。或者反過來,別的部落到本部落拜訪,甚至一起舉行一場圍獵,增加感情,地點很有可選在平時雙方都不可以進入捕獵的中間地帶。

 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祖先,分散的地域也不是很廣,僅僅兩個省左右的面積,而且分散的時間也並不長,所以語言上的分化不是很大、或者即便,最西面的青湖地區的部落,與最東面山南部的部落,語言已經互相聽不懂了,但一個部落與鄰近的部落,總是能聽得懂的。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部落所遇到的特別的事情,總是可以在部落之間的圍獵活動上,氏族之間的活動上傳開來的。西面的部落會傳給中間的部落,中間的部落又會傳給東面的鄰居,東面的鄰居又會傳給更東面的鄰居。

 以往的古人是藉助自然火保存火種,一些偶然的機會,少部分機緣巧合的氏族成員,在摩擦木塊時磨出了煙來,受到啟發後,慢慢鼓搗出來鑽木取火,古人從此可以自由的人工取火了。這一重大發現,必將在各個氏族、部落之間口口相傳。幾十個部落,幾百個氏族,加上歲月的流逝,時間的沉澱,原先有很多部落都先後有這樣的發現,但傳到最後變成,是一個人發明的鑽木取火,於是成了英雄般的人物,而很多最初掌握人工火的氏族,也被傳成一個氏族,這便是燧人氏傳說的由來。看來古人也挺能胡謅的林陽道。

 再往下看,是大洪水時代,彗星在大氣層中發生爆炸,於是“天起西北,地陷東南”,冰川被融化,於是洪水四溢,粉塵蔽日,於是天地混沌。當粉塵散去時,於是“清氣上升,濁氣下沉”。此時有人在睡夢中醒來,手中掄著一把大斧,見此圖,林陽不用往下看,都知道是什麼了,指定是幾千年後,故事就變得類似於盤古開天闢地了。

 一些部落氏族的女性首領,又有溝通神明的巫師身份,根據自己情況和婦人生產的情行留下造人的傳說,於是情況代代相傳,到了幾千年後,甚至五六千年後的春秋時代,故事就演變成女媧造人了。

 甚至而言,女媧補天也糅合到了這個故事裡,變成了造人的女媧採石補天了,成了一個神明瞭。

 再再往下看,古人的一些部落向西遷徙,逐漸發現了青湖,高原的大山。於是,一個巨大的西海天池、崑崙山便出現在記載裡,再往後來,道教產生,青湖和高原的某條山脈,更是變成了天界瑤池和崑崙仙山。青湖畔的某些女性氏族首領,這就變成了神話中的西王母。

 再往後食物短缺,古人們把採集的範圍擴大到草籽,當然,也包括各種可以食用的草類的葉子和根莖。在這個過程中,有的氏族成員總有一些敢為人先的成員(或許是餓壞了),他們率先嚐試吃各草類,從而積累了豐富的知識經驗,可以告訴氏族其他成員,那些東西好吃,那些東西不好吃,哪些東西可以吃,哪些東西不可以吃。當然,肯定有大量的人死於毒草,他們被當作氏族和部落的英雄人物,代代相傳,久而久之,他們合為一人,神農氏的故事就這樣產生。

 很多神話不一定是傳說,只是代代相傳,把一些原本部落的事物演變成了一個人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