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生 作品

第76章 姜予安,你安分點。

“既然如此,我就如張良大家所言,說說我的題目吧。”

 

“我有一把斧頭,在刀刃換了3次,刀柄也換了4次後,你認為這把斧頭還是先前那把斧頭嗎?”

 

諸葛亮看著張良,說出了自己的辯題。

 

在他問出最後那句話的時候,伏念和顏路的目光都不由地落在了諸葛亮的身上。

 

這個辯題,細想之下,甚至要勝過剛剛張良所說的著名辯題“狗非犬”,只要一個不小心就會落入對方設下的圈套。

 

如果諸葛亮真是百家之輩,他完全可以用這個辯題,在不同國家建立自己的學派。

 

張良頓時遲疑起來,饒是他聰明伶俐,此時也是無言以對。

 

不管是哪種答案,都會落入諸葛亮的圈套之中。

 

他想了很長時間,還是沒有回答,而是說道:“諸葛大人,你是如何想到這樣的辯題的?”

 

“張良回答不上來,還望諸葛大人指點一二。”

 

話是這樣說,但是張良相信諸葛亮也說不清楚。

 

“這個題目,來源於生活。人在山中,自然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斧頭。張良大家不知道如何反駁,那麼,在場可有大家,能反駁我的辯題呢?”

 

諸葛亮向小聖賢園的眾人問道,目光一一在儒家弟子身上轉了一圈,最後落在了小聖賢園的伏念和顏路的身上。

 

這一刻,整個園內鴉雀無聲,沒有一個人可以反駁諸葛亮。

 

儒家門生們不是用衣袖遮住了臉,就是別開了臉,不敢與諸葛亮的目光對峙,只有顏路、伏念幾個人敢於直視諸葛。

 

“呵呵,在座的都是享譽各國的大家名仕,但卻沒有一個人可以反駁我的辯題。要不然,各位直接自刎吧,省得留在世上被人笑話!”

 

“我們確實不能反駁這個辯題,但是,你又能反駁的了嗎?”

 

小聖賢園中,有儒家的人站了起來,對著諸葛亮發難。

 

“本來我是很崇拜儒家的人的,在聽說可以和儒家三大才子張良先生爭辯時,還很開心。原先以為可以以儒家的權威、好惡之類來爭辯,誰知道張良大家竟然會用狗非犬這種辯題來質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