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磁鐵

“滬”是跟岸上的羲和氏部落學來的,就是一面長十幾米,高六米多的梯形竹柵欄,需要十幾個人才能抬得動。

每當退潮之際,他們就在海灣的窄口處提前下“滬”——把兩頭捆在礁石上固定,再派幾個人冒著生命危險跳進海里用長竹竿抵住底部,讓“滬”豎起來,擋住迴流的魚類。

等潮落之後,他們就可以在淺水灣裡用長竿抄網撈魚了。

偶爾碰到裡面有大魚,那就刺激了,要麼大魚被他們用竹叉叉死,要麼竹柵欄被它衝倒,連桿帶人一起衝進海里。

幾百年來,神皇五寨幾乎每年都有男人死在這件事上。

但他們不得不為。

不這樣捕魚,族人就得餓肚子。

……

風少野考察了許久,又跳到海灣裡探了探水深。

無潮的情況下,最深處有四五米,大潮退去後可能只有兩三米了,岸邊會露出大片泥灘,確實容易大獲豐收。

但人工堵魚太危險了,風少野不想讓族人拿命去搏,除非他能找到更安全的方法。

回到岸上,他看到東南角有一座小島,與蓬萊之間形成了一條長長的海峽,兩岸相距只有幾十米。

這種海域,潮流洶湧,養分充足,魚類很豐富,其實是最好的捕魚場所。

但以他們現在的水平,想吃到這裡的魚,還得費一番功夫。

看看他們的捕魚工具就知道了。

他們用麻繩來製作長竿抄網,即“罾”;用樹藤來製作大型拉網,即“罛”。

這種罛網,笨重不說,還不耐用。

出海捕魚時,他們要兩條小船各執一角,派兩個人下水,牽著網的另外兩角深入海里,然後四個角一起兜上來收網,就跟一個放大許多倍的手抄網一樣。

就這樣的效率,漁網還容易壞。

所以“三天打漁兩天曬網”真不是古人懶墮,而是漁網材料讓他們不得不如此。

風少野正在海峽邊徘徊思考,卻見本應該在磚場忙碌的跋抓著一樣東西跑了過來,氣喘吁吁道:

“大人,我們燒出了這種磚!”

風少野沒等他跑近就看到了,他手上拿的,是一塊褐色的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