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波門小書童 作品

第47章 在劉徹手下當官,你得讀《公羊傳》啊!

 樊千秋讀的這本卷是《公羊春秋傳》,是他花了幾百錢,輾轉購得的。

 《春秋》乃是由孔夫子依據魯國的史料編寫的編年體史書,微言大義。

 世人常常贊其有“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一字之貶,嚴於斧鉞”之美。

 但是也正因為其言辭過於簡略,普通人並不容易讀出其中的微言大義。

 因此,孔子親友、弟子及再傳弟子,紛紛為《春秋》作傳,以此來解讀其中的奧義。

 從戰國開始,流傳下來的“春秋學”有五家,分別是左氏、公羊、穀梁、鄒氏、夾氏。

 秦漢之交,天下典籍遭遇兩場大火,一場秦火,一場楚火,五家“春秋傳”全部斷絕。

 直到文景之時,左氏、公羊、穀梁這三家才因各種機緣重見天日,而鄒氏、夾氏二家則再無流傳。

 “春秋三轉”雖然都依託《春秋》完成,但文理相差甚遠,幾無相似之處。

 穿越之前,樊千秋不敢說通讀《春秋三傳》,但也都有所涉獵。

 一位學人曾評價:《左氏》豔而富,其失也巫;《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

 短短几句話,就將“春秋三傳”的優劣講得十分清楚了。

 樊千秋花大力氣買來這《春秋公羊傳》,不是為了打發時間,而是為日後出仕做準備的。

 在大漢,《春秋公羊傳》是顯學中的顯學,讀懂了此書,就讀懂了未央宮那位千古一帝。

 簡單來說,《春秋公羊傳》幾乎就是大漢帝國的《馬原》。

 中哲也好,西哲也罷,都是哲學,對出仕為官大有裨益。

 此時,樊千秋看到的是《春王正月》這一篇,大漢若有科舉,此文一定是重點中的重點。

 關於此篇,《春秋》原文中只有一句簡單的話“元年,春王正月”。

 公羊高卻寫了一篇三百餘字的文章來解釋這六個字,認為這六個字“微言大義”,體現儒家奧義。

 【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為何先說王然後說正月,因為這是周王的正月。為何要說是周王的正月,因為尊重周天子統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