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波門小書童 作品

第125章 想要進步,就得折騰,就得支稜起來!

 這個私社子弟自然是最容易被忽視的。

 這些上層人士只會單純地認為,這私社子弟定然是個魯莽執拗的人,殺了竇桑林只是誤殺,雖然夠狠,但是並不稀奇,也不聰明。

 他們反而會去稱讚皇帝“殺伐果斷,秉公處置,料事如神”,抓住了時機,懲治了老臣,樹立起了皇權天威。

 但如今,當這些旁觀者發現將由萬永社徵收清明南鄉的市租時,他們終於開始真正正視起這個萬永社來了。

 而後,皇帝為萬永社提了“按境保民”匾額的事情又被挖了出來,他們便又自以為是地推測出了一種新的可能:萬永社是縣官爪牙!

 於是,越來越多上層人士將視線投向了此處,用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冷漠地看著此事的走向。

 當然,只有站在朝堂上的少數人才能看到這層玄機,其餘的大部分人,要麼因為利益糾葛而深陷其中,要麼只是湊熱鬧的看客心態,並沒能看得那麼長遠和透徹。

 但是,不管怎麼說,萬永社和清明南鄉得到了更多的關注。

 ……

 身在局中的樊千秋自然不可能料到所有的事情,他的想法很簡單,那就是要藉著這個機會,再在長安城弄出一些動靜來。

 竇桑林之事讓他得到了二百石的遊徼官位,也讓劉徹記住了自己,更博得了幾分威名。

 但這些還遠遠不夠,若想要在仕途上再走一步,或者說走得再快一些,今年徵收市租之事,一定要辦得漂亮!

 那日,從南清明亭離開之後,樊千秋就一面履行著遊徼的職責,一面暗中觀察整個清明南鄉槐裡的動向。

 有時,在晚上睡夢之中,樊千秋都會忽然驚醒,以為槐裡終於“東窗事發”了,用枕戈待旦來形容他的戒備也絲毫不為過。

 樊千秋雖然心急,但是曹不疑他們這些“老長安”似乎也格外沉得住氣,但始終都沒有真的動手。

 倒不是因為曹不疑他們比竇桑林的層次更高,而是他們與樊千秋實力更接近,所以才會更加謹慎。

 陰謀仍隱而不發,緊張的氣氛卻遮掩不住了。

 就像人的頭上因為濁氣上升長出來的膿瘡,即使無人無觸碰,也會一日大過一日,一日紅過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