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風不盡 作品

第 20 章 甘薯之父(4月29日入V)





永樂帝眉頭一皺,朱瞻基也抹了抹頭上沁出的汗水,心中卻想,殖是繁殖、孳生之意,又還有屍骨之意,再加上個“民”……就彷彿那西班牙是踏著無數屍骨而在呂宋繁衍生息一般……聽起來只覺陰風陣陣,可真讓人不舒服。




【因西班牙的封鎖太嚴密,一直到萬曆二十一年,已經50歲的陳振龍才找到機會,他不顧西班牙的槍炮、冒著生命危險,偷偷將番薯藤編入船隻的吸水繩中,終於躲過了搜查,後來又經過七晝夜幾乎沒有停歇的航行,涉險將薯種帶回了閩地的首府福州,在自家的田地裡試種番薯。




正好隔年,福州大旱!眼看春日無雨,長到一半的青苗就要顆粒無收,福建巡撫金學曾望著打蔫的水田心中惆悵無比,陳振龍卻沒有藏私,他讓兒子陳經綸向巡撫呈報了《獻薯藤種法稟帖》,說明了番薯之利,建議官府帶頭試種番薯以解災荒。




金學曾對陳振龍義舉大為激賞,並命其在官田內試種。陳振龍父子7月種番薯,11月就開掘,只種了四個月的番薯就能豐收:“朱薯子母相連,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棗。”試種有了成效,陳經綸立刻再懇請金學曾:“乞廣生民計,通飭各屬效文栽種,以裕民食”。




幸好啊,這個金學曾也是個好官,果斷採納了他的建議,通令各縣栽種,果然大獲豐收,閩地的饑荒很快得到緩解,活人無數。




但是明朝也不知道怎麼回事,紅薯的產量一直很高,又很好吃,卻也跟玉米似的沒被重視,那會兒就是閩粵兩地的百姓有種植,直到清朝入關,北方都還沒有人知道番薯。】




明洪武,朱元璋:“……”




他也想知道那時候的朝廷怎麼回事!




“張居正呢!他不是救時之相嗎?萬曆那個鱉孫當政時傳入的番薯,他身為首輔怎麼不知道推廣各地種植!”朱元璋無能狂怒。




秦王朱樉再次不怕死地插嘴:“爹,那會兒張居正早死了,您忘了,他萬曆十年死的,還差點被老四的鱉孫鞭屍。”




朱元璋陰森森地看了他一眼:“你再多嘴,就叉出去。”




朱樉趕緊閉嘴。




朱棣卻摸著下巴沉




思:那什麼美洲還分南北?聽起來那地方好像不小呢,又有那麼多好東西……能找到,打下來嗎?




【最令人敬佩的是,哪怕朝廷不在乎,陳振龍和他的後代子孫卻一直致力於番薯的推廣與引種,還無償將種植番薯的技術傳授給親族、鄉民,從來沒有放棄過。




他們希望能用番薯救更多的人,希望百姓哪怕在災年也不必賣兒賣女、都能活下去。




明末清初,陳振龍的曾孫在浙江鄞縣試種番薯,成功把番薯從閩地推廣到長江流域一帶。乾隆年間,陳振龍的五世孫陳世元帶著好朋友餘瑞元、劉曦把番薯引入山東,在北方各地成功推廣。他們不僅贈送當地百姓薯種,教授番薯的種植方法,還自費張貼告示,動員百姓種植,還寫出了種-花家歷史上第一本有關番薯的專著《金薯傳習錄》,這本書書-記錄了番薯從呂宋引種並推廣到全國各地的資料、還有在各地不同氣候、土壤下的種植經驗,是非常非常非常寶貴的農業科學史文獻。




後來,陳世元的兒子,又利用去各地經商的機會,將番薯帶到了河北河南和北京。而在四川的地方誌中,則提到了陳世元好友餘瑞元的子孫也通過經商將番薯帶到了四川和湖南等地。




自此,陳家七代人和他們的朋友,終於完成了紅薯在全國各地的推廣種植,番薯因為產量高、易種植,也成為了天災頻發的明清百姓非常重要的口糧,遇到旱澇歉收的年歲,更是百姓賴以生存的最後保障。




陳振龍和他們的子孫就好像帶著使命來到這個世界拯救萬民的家族,要知道,從萬曆二十一年陳振龍帶回番薯,直到將近兩百年後的乾隆五十一年,當政的朝廷才正式下令在全國種植番薯,而在此之前,全靠陳家耗費了七代人的心血,自費奔走救民。




到了我們新種花成立後,遇到了那三年災年,番薯更是成了“國之重器”,不知救了多少人。現在福州、福清等地還有金學曾、陳振龍和其子孫的功祠哦!】




七代人的心血……耗費了兩百年的光陰!




陳家人如微小的星火,代代接力,不斷點亮華夏九州億萬庶民生存的希望,沒有人要求他們要這麼做,他們卻堅持了兩百年。




而明清的朝廷卻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