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1 章 驢車戰神3


【“將從中御”是什麼意思?】

宋朝因趙匡胤氣急而混亂不堪,其他王朝卻都在與自家武將細細品味這句話,於是愈發神色古怪、難以置信。

漢武帝,建章宮偏殿鋪滿了柔軟厚實的覃席,劉徹靠在四足憑几上,正心不在焉地拿著個鈴鐺布老虎在小奶霍面前晃悠,企圖引導他抬頭伸手來夠,他心思在仙蹟上頭,砸吧砸吧嘴道:“那宋太宗經此一敗,不敢再御駕親征,但卻又不願將統帥之權交託給武將,是打算遠在京城指揮戰役?可這一來一回豈不延誤軍機?”

那宋太宗又沒有後人那可以千里傳音的“手機”,又怎能做到“將從中御”?先前林老夫子說宋朝驛道四通八達,難不成那宋太宗自有神通?

“臣…臣也不知……”衛青也想不明白,他身上羽林衛銀白的甲冑未除,剛剛從上林苑演武完畢才進宮來,滿頭大汗,臉上還掛著塵泥,但劉徹卻沒有半分不愉,笑著令他先去沐浴更衣。

衛青告退,劉徹知道林老夫子只怕要講幾次宋朝大戰,而且那遼聽起來也有些像匈奴,正好大漢的將領可以“以未來而鑑”,於是劉徹不僅僅把衛青叫來、連還是奶娃的霍去病都被他叫來耳濡目染。

本想把公孫敖也叫來,但想到他是個憨貨,仙蹟先前還說他日後打了不少敗仗,不是如衛青一般的將帥之才,便又歇了心思,但劉徹掰著手指算了算,他也沒什麼其他的大將了,只能捏著鼻子去給公孫敖傳詔令。順便把先帝留下的舊臣公孫賀、李沮都叫了來,再想了想,又把李廣的從弟李蔡也叫來了。

李蔡雖名聲不顯,但也是跟隨過文景二弟的元老,而且他與李廣不同,他身上有個漢武帝特別看重的特質——他命好。漢景帝時期李蔡便為太守,仕途便順風順水,等劉徹繼位,又一路升任代國丞相,是個事事周全,文武皆通的老臣。

叫來了這些人,劉徹還是覺得不夠。

於是又把張次公喊來了——他也是爹爹留給他的將軍。

張次公也是個奇人,年少的時候,他經常與河內人義縱一起打家劫舍,義縱之姐義姁,是王太后身邊的女醫官,後來因王太后引薦,義縱入朝為官,張次公也跟著做了郎官,由於為人勇敢彪悍,敢深=入敵後,騎射勇猛,得了漢景帝看重,從此便留在軍中了。

再數,好像就沒有了。

劉徹鬱卒萬分——雖說仙蹟總說他得了一對千年難得一遇的雙子星,但除了衛霍他手中竟然再也沒有一個能夠獨當一面的將領。全都是爹爹和阿爺留下來的老人了,唉!

總歸還是要多養兵、多練兵啊!劉徹彎腰抱住了小奶霍,恨不得他明日就長到十八歲能帶兵出征,但後來又想到他壽數只有二十四歲,劉徹又忍不住鼻頭一酸。

這一次,他一定不叫霍去病早早魂歸九天。

不說百歲,他的冠軍侯活過八十總不過分了吧?

並且暗暗下定決心,他要再多養幾個大將出來,不能這一輩子的苦頭都叫他的衛青和霍去病吃了。

後人好像辦了不少專門養兵的學官……劉徹若有所思,林娘子先前說空軍還有學校,這天上飛的兵有學校,那他的騎兵也該有……又聯想到後世為學校取名的方式。

他也要組建一個長安騎兵大學!

與劉徹一般壓根不相信或不敢相信居然真有人會使用“將從中御”這樣的方式打仗的皇帝、武將比比皆是,如此離譜,朝堂上君臣必然反對聲浪迭起,便是那宋太宗一意孤行,都已打了數次敗仗了,想必

日後也要改了吧?

林爺爺又喝了一口水≧(筆趣閣$小說)≧[(.co)(com),
緩緩繼續說道。

【我們經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不可怕,但一定要學會覆盤與反思,不要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但是對於趙光義而言,反思覆盤,可能就不是一件好事,他不要總是思考,反而能贏。

他斷定高粱河戰敗是因他大哥趙匡胤對邊關武將實行“專而不疑”的政策,把這些武將的心都養大了,而且經過高粱河驢車逃命以後,他也不大想親征了,於是他就琢磨,怎麼能讓自己呆在安全的汴京,又能控制邊關征戰沙場的武將。

於是他決定每一次發動戰爭之前,都先在京中閉門造車,制定好戰術和每一次打仗使用的“陣圖”,然後再派監軍送往前線,並讓監軍督查前線拼殺的主將嚴格貫徹落實。

這不就好了?在趙光義眼裡,打仗竟是如此簡單的一件事情,那些武將也不過是些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傢伙,根本不懂他高屋建瓴的戰略思想,甚至還對大臣們抱怨:“朕每出兵攻伐,意頗精密,降兵之人叮嚀諭之,不聽者多至敗事。”

他甚至把宋軍打敗仗的原因,歸咎於武將沒有嚴格執行他提前制定好的陣圖,經常不聽他的遙控指揮。

事實的確是這樣嗎?千里遙控真的可行嗎?】

宋朝,幾乎所有武將都變了臉色。

他們用一種詫異到有些呆滯的目光注視著還趴在地上的趙光義,不敢想象晉王腦中究竟有多少漿糊,才能生出這樣離了個大譜的想法來。

【我們從千百年無數次歷史慘痛教訓都可以反駁趙光義,比如曾被老大哥調派來華當顧問的裡德,他指揮生搬硬套蘇維埃的作戰方針,在陣圖上勾勾畫畫,死的卻是咱們前線用血肉扛飛機大炮的戰士,當年湘江慘狀,也是因他的紙上談兵,導致34師全軍覆沒,連番號都消失;還有老蔣也是,他時常不顧及下級軍官的意見,用電話隔空暗示提前發起進攻;淮海一戰時,杜聿明為了躲避他神出鬼沒、層出不窮的遙控指揮,長期保持無線電靜默。但即便如此,他還是能通過派飛機空投親筆信進行指揮。

好好的飛機還有這作用呢!杜聿明當初收到從天而降的微操命令時,恐怕也是一臉空白不知道怎麼辦吧?

但好歹這兩位身處的年代已經有了電報、電話甚至是飛機,通訊與傳達軍情的速度已經能夠彌補這種微操最致命的時間差,但就算如此,不論是虢軍還是我們,都是損失慘重、一敗塗地啊!

所以古人總有一句老話,叫做:“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將領在外領兵作戰時,可以根據瞬息變化的戰場來靈活變通,不必完全遵守遠在京城的皇帝命令,這恐怕是因為自古以來,不少皇帝們都跟趙光義似的愛遠程指揮的原因吧?

那麼,沒有電話,只能靠驛馬傳遞軍情信息的宋太宗時期指揮的戰鬥最終是怎樣的結果呢?我們可以來看一場高粱河之後幾次遼國發動的復仇之戰——遼國可不是軟柿子,你想捏就捏,趙光義北伐之舉激怒了遼人,他們立刻準備發兵報復宋朝。】

被氣得無法起身,但總算清醒過來的趙匡胤命人將長榻抬到了大殿上,他要倔強地聽下去,他要看看他的好弟弟接下來還能做什麼好事!而他剛剛到殿上,還沒來得及理會眾臣的哭訴與關心,就聽到遼人要興兵報復,只得長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