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8 章 掃盲


沒錯,我們不僅要完成這個世界教育史上空前的掃盲壯舉,還要實現讓大家有學上、上好學呢!每一個坐在這裡的人,應該都知道我們沒有吹牛把?我上小學就已經不收學費學雜費了!】

說到這裡,林菱還翻找出科普的數據,照本宣科念起真實數據:

【我看到的科普里,只統計到2018年,那時候,我們近14億人口中,全國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在校生,分別為10339萬人、4653萬人、3935萬人、3833萬人;毛入學率達到48.1%。[注]

毛入學率就是高等教育在學人數與適齡人口(18歲-22歲年齡段的人口數)的比。也就是說,我們實現了全國18-22歲這個年齡段所有的青壯年有將近一半的人都接受過高等教育。】

只聽林菱驕傲無比的情緒猛地一頓,突然變得抓狂哀怨了起來:

【所以我們現在大學生都不值錢了啊,我爺爺那個時候,高中生、中專大專都可吃香了,到了我一代,人人都卷,人人都考研,本科出去在大城市裡如果不是特別優秀,找一份好工作還是比較難的。

所以說,就業也算是我們教育提升以後要解決的一個難題吧。】

沉默,是今日所有聽到這一切的古人。

一連串能嚇死人的數字被系統看熱鬧不嫌事大地用小括號標註成了他們每個時空能看懂的官方字體與本朝相符合的度量衡,於是每一個人瞪著眼,都像沒了舌頭,遲遲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從沒聽過因人才太多,“就業”都成了問題的。

上回這樣,還是知道後世沒了皇帝;再上上回,是知道後世朝廷消滅了貧困,如今可好,他們不僅是沒了皇帝、沒了貧困,連“文盲”也沒了,不僅僅是文盲沒了,他們連錢都不收!

不是剛剛打完天下一窮二白嗎,他們哪裡來的錢啊!

還有些心大的,聽得滿腦袋稀裡糊塗,只好想著:“文盲”這個詞兒不知是誰想出來的,還真貼切啊,一聽就知道怎麼回事了。

各朝還沒來得及轉動已經有些一片空白的腦子,林爺爺又接著林菱的話補充,沒想到竟然回答了古人們的疑問道:

【其實早在建國之前,咱們就開始試驗和發展屬於我們自己的教育事業了,當時

我們還叫種花蘇維埃,
我們就在自己的章程裡寫了:“一切兒童自滿七歲至十三歲,施以免費的強迫教育”,你們年輕人可能不知道列寧小學吧?我們那會兒雖然窮,但仍在蘇區推行免費義務教育呢。

那會兒什麼也沒有,沒有教室,就露天在打穀場、祠堂或是寺廟裡上課,沒有課桌椅,就用磚頭、土坯和木板堆砌,就算那時候烽火連天,戰火不斷,卻還是成立了識字班、夜校、半日學校等等不同形式的教育,就像妹妹你特別愛看的那個電視劇的名字一樣,我們這些世世代代大字不識的泥腿子,終於有一天能走進學堂裡,而不是一邊放牛一邊偷偷在牆外聽地主的兒子上課了,我們終於走近了屬於我們的“覺醒時代”。

妹妹你肯定想不到,那樣艱難又不穩定的條件下,像粵贛閩等地,咱們走到哪就辦學校辦到哪兒,一共建了三千多所列寧小學,讓十二萬人都識字了。】

林菱是真的不知道!

她一直以為義務教育是建國以後才開始的,沒想到咱們讜那麼早就開始嘗試與探索了!怪不得她以前一直很奇怪,為什麼很多閩地家族的祠堂以前也是小學,還有斑駁的黑板和課桌椅,現在終於知道了。

【所以,教育沒有那麼難,只要想做,就能做得成,而且那時候不僅打仗,生產力也跟不上,不管是成人還是兒童農忙的時候哪有空讀書?於是就有了“夜校”和“冬學”,冬學就是十一月底開學,這時候收完稻穀了,沒事兒了,到隔年二月初過完年結束,不耽擱大夥兒種田。

而且當時咱們把識字教育、軍事教育和生產教育三合為一,設置了軍事課、政治文化課、農業課等等,畢竟如果只是枯燥上識字課,農民確實會聽得打瞌睡,也不願浪費時間,那如果教你怎麼種好田、怎麼伺候莊稼才能豐收,怎麼施肥怎麼除草殺蟲呢?

把識字融匯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課程裡,爺爺記得,好像還有一門課順帶還教怎麼打//靶、扔手//擂……那會兒更不限制婦女帶孩子一起來,有的農村婦女揹著還喝奶的娃娃,一邊笨拙地拿筆學寫字,一邊寫還要抽空哄娃兒睡覺。】

所以這就是咱們現在央視軍事與農業在一個頻道里的原因嗎?林菱“噗嗤”一聲笑出聲來,隨即又有些熱淚盈眶。

那時候真是苦中作樂,可聽起來卻透著一股蓬勃的生命力,畢竟再苦再難,也比數千年來捆綁在土地上、宅院裡不得動彈的束縛,令人充滿著對未來的希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