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7 章 民為貴


教化天下顯得如此之艱難,但若是不放棄任何一個人,以小博大,能教一個便是一個,總有一日會實現的。劉徹又想起後人崇愛的管理員說的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初聞不知其意之深,如今才明瞭這些話都是真知灼見。

與劉徹一般想明白了來龍去脈的帝王大有人在,唐貞觀年間,李世民提筆寫下:“君依於國,國依於民”;宋趙匡胤告誡臣下:“國非民將何以為君?”明洪武年間,朱元璋想起自己把《孟子》刪改的事兒,兩眼望天,撓了撓頭。

他雖刪了不少《孟子》的內容,但是他曾命人將《大學衍義》“大書揭之殿兩廡壁”,其中有專門闡釋孟子“民貴君輕”的段落,這些重要的道理,他也是知道的,後人總不會再怪他了吧?

明永樂年間,永樂帝倒是笑呵呵,他早已下旨恢復《孟子》原貌,頒行了《四書大全》,後人的士兵如此勇武堅韌,且無比忠誠,很有不少值得他借鑑之處,他已經把兵部尚書叫來商議軍戶革新之事。

爹定下的許多規矩,造成了不少民怨,朱棣之前在靖難之役時便已察覺——他為何靖難之處便能得民心,又為何登基後遷了不少在苦寒之地戍邊的軍戶回到家鄉,便是他許諾麾下將士們將來能逃離這苦寒之地,不用世世代代都當戍邊軍戶了。

只是為了這樣簡單的念想,那些苦熬了大半輩子的普通燕軍士卒便跟著他衝鋒陷陣在所不惜,不過是為了哪怕自身毀於戰火,但或許子孫後代有了一線希望。

他善於察覺人心與身邊之人的切身苦痛,也早已想過要完善大明固化的戶籍制度,只是一句祖宗之法不可變將他拖延至今,如今仙蹟這句話,便是他更改祖宗之法最好的機會。

萬曆年間,張居正本就是堅定的“忠於社稷高於君”的人,去年會試會元袁宗道的策試答卷送到京城來,他親自看過了,其中寫了一段:“帝天之命,主於民心,天為民立君,君為天重民”的話,張居正大為讚賞,對此人也記憶猶新。

如今仙蹟更是從後世的角度證明了他的想法不錯。

民是最緊要的,也是最大的力量。

後人的“紀錄片”,他無數次地聽見了“為人民服務”這句話,當初在北京看升旗,他也在那幅畫像旁邊,看到了這句話。

但實際上,張居正深深地思索之後,卻又覺著後世的“民為上”似乎與孟子說得不大一樣。無數如他一般的仁人志士曾經竭盡畢生精力,想要保民安民,為民請命,但總歸是為了大明江山統治的安穩,這樣的思想,也是為了君主自身的安危和存亡,寄希望他們能做個明君。

但後人的“民為上”,是更加純粹的。

他們依靠人建設國家,卻不是為了國君,也是為了“人”過得更好才如此努力。

他維護著不論貧窮富貴每一個人的尊嚴與生命,紀錄片中,哪怕是如此年邁、行將就木的老人,他們的官兵也會毫不猶豫跳入洪水中挽救其性命,是因為在後人的眼中……不論是年輕的生命與老邁的生命,一樣寶貴嗎?

他們的義務

教育似乎教會了所有人知曉民本與平等,從此一代代一統思想,才能使萬眾一心、一統這天下,張居正豁然開朗。

但是……他想起了躺在病床上的萬曆皇帝,還有太醫委婉地說只怕好不了了,有些愧疚但愧疚之中也有種冥冥之中的慶幸。

這是天意啊!

張居正再次愉快地說服了自己。

就連清朝皇帝都微微點頭,康熙先前便曾撰文讚揚文天祥依據“君為輕(<a href="http://.[co)(com)”
的道理擁立宋端宗所提出的“實千載忠臣之語”,如今只是把這件事重新又擺了出來。</p>
                          

只是……康熙微微一嘆。

他雖認同漢人君為輕、民為上的思想,但落在大清複雜的國情之下,卻很難真的去施行,大清可比前朝面對的困難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