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分糧食

 兩人沒當一回事。直到他們排到前面,其他村民陸陸續續離開,她們看到了張秀花。

 張秀花領完了糧食,李建國用自行車運回去,她就留在原地看守剩下的糧食。

 李小英好奇問其他村民,這才知道張秀花確實是新嫁過來的媳婦,還帶著三個孩子。

 村裡有人打李建國的主意,難道知青就沒有嗎?也有的。

 他們倒不像許紅梅是出於軍人濾鏡,純粹就是不想幹農活。

 剛下鄉時,他們滿懷熱情,以為自己能有廣闊空間,大好前程。可到了之後,他們才發現,種田的日子是真苦。尤其對於她們這些女知青,掙的工分沒有男人多,分的糧食吃不飽,心裡落差太大,她們就想回城,可是回城名額哪是那麼容易。

 既然回不去,還不如找個男人嫁了。可是嫁人,就不用掙工分了嗎?

 看看那些大娘大嬸,一個個都是當男人使,割麥子這種重苦力活,照樣幹。一點不見輕鬆。

 於是他們就想嫁給工人。可是進城當工人的村裡小夥子太少了。扒拉來扒拉去,也只有幾個,還都是搶手貨,早被城裡姑娘相中了。

 而李小英和周盼娣長得都很一般。別說工人小夥看不上她們,就連普通小夥都看不上。

 這時候的城裡姑娘也不見得家家戶戶條件都好。就拿周盼娣來說,她家五個孩子,她是老大。底下一堆弟弟妹妹,全都指著爸媽那點工資。

 她四歲就得給一家人做飯、洗衣服。她的膚色跟農村人沒有區別。她作為城裡人唯一的優勢就是讀過幾年書。但是現在讀書人也不吃香。

 國家又不分配工作。每學期學費還那麼貴。讀了也是白讀。農村人只讓孩子們念幾年,不當個睜眼瞎就成。很少人家願意供他們上初中、高中。

 這麼說吧,李家屯還沒有小學呢。學生還是蹭隔壁村的。

 倒不是村裡不想辦小學。可是上面不給建學校,他們隊裡又沒錢,只能將就著念。

 李小英和周盼娣就只能一直單著,似乎不想在此時結婚。

 當知青們排到前面,排隊領糧時,張秀花探頭瞅了兩眼。

 大隊會計給算了工分,“李小英能分到320斤糧食。”

 去除人口糧250斤,她的工分只能換到70斤糧。這些糧食自然不夠吃的。於是她向大隊會計求情,再賒點工分。

 這些知青剛來時手頭還有點錢,但是錢再多也有花完的時候。後來手頭漸漸緊了,只能欠工分。

 但是年年欠,年年也不見他們還,隊裡的賬填不上,大隊會計怎麼可能讓村民們吃虧,這次說什麼都不肯,“今年不能再欠。工分不夠,你們就自己花錢買。”

 說著他還拿張秀花舉例,“我們村的李建國,他還是我們本村人,工分不夠,他們都拿錢補。你們難道比他還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