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流水席風波

 這個問題,直接將王欣問懵了。

 流水席這個名頭,最早起源於一座寺廟。

 每年的三月三,寺廟都要照例舉辦廟會。

 彼時山**上,人來人往,喧鬧異常。

 寺院為了顯示佛門慈悲,廟會這天進香的人,不論男女老少,都舍一頓齋飯。

 一開始,是讓領到齋飯的人在寺院內隨意找地方吃,亂哄哄的,沒有頭緒,顯得十分雜亂,還不衛生。

 後來有僧人想了一個辦法,沿山形,借山泉流水之勢,修了一條石砌的水平渠,一直修到寺院外的空地上,在空地上壘了一排的石桌,讓人們在這裡吃飯。

 僧廚們做好了飯菜,放在木質的條盤裡,漂在水渠上。

 條盤順著水勢,緩緩漂流,飄到吃飯的石桌那裡。

 前來進香的人,按前後順序,每人端一個條盤的飯菜來吃。

 這樣有條不紊,人們隨來隨食,既方便又新奇。

 寺院主持還給它起了個很形象的名字,“借流水上席,就叫流水席吧。”

 後來許多人家發現了這樣擺席的便利處,家中有了喜慶之事,便往往擺一天或三天的流水席。

 只是並不是所有人家都有條件修水渠,但宴席上菜品流水似的上,供客人隨到隨食這種便利的習俗卻一直沿用了下來。

 久而久之, 流水席這個名頭,沿用到現在,並不僅僅說席上有流水才叫流水席,就只是一個形象的比喻。

 更多的涵義,是形容吃席的人隨到隨上桌,像流水一樣來去不停。

 龍鳳胎睜著黑白分明的大眼睛,聽小嬸嬸講了這個典故。

 心裡十分不服氣,沒有流水的席,還能叫流水席嗎?

 要知道,他們早上知道要擺流水席,可是期盼了好久呢。

 王欣看著兩個小傢伙蔫耷下來的神情,答應回到京城以前,領他們見識一下他們期盼的真正意義上的流水席。

 龍鳳胎這才悶悶不樂的離開,去找小歌兒了。

 但小孩子的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

 王欣回了一趟院子,再出來時,就發現龍鳳胎被小歌兒拉著,與她那幫小夥伴兒玩到了一起。

 龍鳳胎在宮裡時,就沒有適齡的玩伴,在東宮的時間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