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王步青花

 1939年,由於抗戰的來臨,瓷業蕭條,青花瓷的燒製比較費錢,受物質條件的影響,青年時期的王步只能被迫放棄心愛的青花藝術,轉向釉上彩裝飾。這樣的情形一直持續到1953年,直至景德鎮瓷業重建,王步這才再次轉戰青花,迎來了創作成熟期,同時也成功的獲得了“青花大王”的美譽。

 “這期間發生了一件事情,1939 年的端午,王步閉門五個月,嘔心創作了百件青花瓷,這也是王步從事青花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創作,很難想象那將是何等豐厚的一座瓷藝寶藏!然而,窯倒,瓷碎,青花散盡。41 歲的王步口吐鮮血,當場昏厥,令人扼腕。至此,他陷入人生谷底。”

 說到這裡,陳陽不由唏噓了一聲,自己完全可以想象當時的王步是何能的絕望。

 “啊!”勞杉在旁邊張大了嘴巴,“歷時五個月的辛苦,就這麼白費了!換成我非得瘋了不可!”

 陳陽點點頭,“建國後,景德鎮瓷業得以恢復發展,在黨的關懷與鼓勵下,1953 年,沉寂 14 年之久的王步才走出來,重新振作,拾起闊別已久的青花。1954 年,他被請入景德鎮陶研所,這是一家有著新中國背景的機構。從此,王步再也沒有放下青花,也再沒有離開那裡。”

 “因為王步的迴歸,我國的青花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1954 年,也成為了青花的分水嶺,而開啟這一歷史格局的,恰恰是王步的分水青花絕技。”

 “哥,什麼是分水青花?”柱子在旁邊向陳陽問道。

 陳陽拿過眼前的瓷瓶,向幾人講解說道,“所謂分水,你們可以簡單理解為填色,發明於元代,大多用大筆拓塗,氣勢磅礴,可惜用筆拖沓,表現力也較為單一。在經過永宣、成弘、康熙三代的不斷發展,青花分水逐漸成熟。”

 青花淵明採菊圖觀音瓶細節

 “晚清時期。社會動盪,青花分水停滯不前,直到王步的出現,才進一步繼承和創新了古老的青花分水技法。”陳陽指著瓶子上的細節部分,向幾人說道,“早期的王步最擅長雙鉤鐵線瞄,即在輪廓後勾處。再從輪廓內分水。從濃到淡一氣呵成,料分五色,渾然一體。據說他能在胚體上一筆畫出一尺多長的線條,功力之深令人咂舌。王步晚年時,將傳統的先劃線再分水的創作方法該兩位先分水再劃線,即沒骨法。”

 陳陽讓秦浩峰和柱子去貨架上拿出一件明代青花和一件元青花,三樣物件擺放在其一,讓他們仔細觀察青花分水的不同之處。

 青花多以山水、人物、鳥獸、花卉、瑞圖為題。但青花雖美,也有其天然的缺陷,那就是色彩單一。青花瓷,若想具備意象上的盛開,必須首先具備視覺上的多層。只有這樣,方能展現其獨特的意境,而要想達到這一意境,必須依靠分水之技。

 青花之分水,雖類同國畫的渲染,但難度絕不可同語,因為畫基不同。但凡懂得書畫的人都知道,宣紙上作畫,落筆即可見效果,但青花分水”是將彩料落於泥坯,落筆之後大多是黑壓壓一片,絕沒有墨落宣紙後的層次可言。青花有沒有層次,需到瓷器燒成後方可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