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生水起 作品

第795章 雪景寒林圖

 陳陽越看心中越著急,心裡明明知道是副贗品,卻不知道哪裡做了手腳,於是越看越靠前,都快要把臉貼到畫上了。

 首先是尺寸,這幅北宋絹本水墨,縱193.5釐米,橫160.3釐米,是三拼大幅立軸,目前來看尺寸上沒有任何問題,要不是桌子大,這畫估計都鋪不開!

 這幅范寬的《雪景寒林圖》由三屏大幅立軸組成,描繪的是雪中山川的壯美景象。畫中像似大雪剛停,群峰聳立,大地一片蒼茫,在山澗中時有風吹落雪升騰的煙霧,為寧靜的冬景平添了幾分生動。畫面的前景處是河岸邊的叢樹林立,呈現出落了葉的蕭瑟景象,恰好把樹的枝幹的姿態萬千表現個清晰。畫面的左側是一處若隱若現的村落,或是某個大戶人家的院落不得知,只知在煙雲的籠罩下又多了些生氣。

 雪景寒林圖 天津博物館展出

 視平線沿著寒林向上移動,我們會發現在山腰處有一座樓臺,皚皚白雪遮頂不失威嚴肅穆,可能是藏於深山的廟宇嶄露頭角。繼續攀升就到達了高聳的山峰,山巒起伏連綿不絕,筆墨使然濃重潤澤,層次分明而又渾然一體。此畫幽靜深邃的意境令人心生“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的冷清,同時又有一份“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的獨樂。

 技法上皴擦、渲染並用,范寬以粗壯的線條勾勒山石、林樹,結實、嚴緊,用細密的“雨點皴”表現山石的質感,密如雨點的筆墨渲染雪後的山巔,墨點多以側鋒點出,如同書法用筆長短方圓,將山峰的質感表現的淋漓,顯出極其細膩的硬功夫。

 值得特別提說的是畫中白雪的畫法甚是巧妙,這也正是水墨的神韻之處,用水墨渲染出雪的輪廓,坡石、山頂的空白、留白之處即是積雪了,活脫出雪意。

 全畫布置嚴整有序,筆墨質樸厚重。畫家用“搶筆”筆法,密點攢簇,並參以短條子的筆道,來刻畫北方山石的質感,使畫面渾厚滋潤,沉著典雅。

 該畫筆墨濃重潤澤,層次分明。畫家巧用皴擦、渲染等技法,他以粗壯的線條勾勒山石、林樹,用“搶筆”筆法,密點攢簇,用細密的“雨點皴”表現出北方山石的質感,畫面渾厚滋潤,沉著典雅。畫家還在皴擦烘染時,注意留出坡石、山頂的空白,以表現出雪景。

 我去的!陳陽懵住了,居然全都一樣,這tm真是邪門了!

 “怎麼樣,各位,”熊老微微捋了一下鬍鬚,“這幅范寬的雪景寒林圖,可算滿意?”

 圍觀的幾人紛紛不開口,宋青雲更是皺起了眉頭,范寬的雪景寒林圖,這簡直就是開玩笑,這幅畫的來歷自己最清楚不過了。

 明末清初,這幅畫曾被天津大收藏家安岐收藏。安岐所收藏的歷代字畫,多為精品中的精品。後來,安家家道中落,他所收藏的古字畫大都流入皇宮內府,成為乾隆爺最得意的藏品,《雪景寒林圖》便是其中之一,被收藏於圓明園。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佔領了北京,圓明園慘遭焚燬,大批珍貴文物被洗劫一空,《雪景寒林圖》就在此時流出宮廷。當年,不識貨的英國士兵拿著這幅畫在街上叫賣。十幾歲的張翼正在天津舊書攤上流連,發現這名英國士兵正與一買家討價還價,出於好奇就湊了過去,展開畫軸的那一瞬,張翼當即斷定這是一件稀世的奇珍。於是,他不動聲色地按英國士兵的要價50塊大洋,果斷買下《雪景寒林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