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生水起 作品

第801章 宣德爐歷經的浩劫

 “予藏爐四十多具,均有檀、梨木座。十年浩劫,全部被抄。發還時爐失約三分之一,爐座竟無存者,惟此鬲明紫檀座無恙,亦云幸矣。”這是來自王世襄自珍集裡的一句話。

 在王世襄之前,宣德爐最大的藏家是趙沆年,也叫趙李卿,武進人,久居京城,北洋政府時期,任職外交部。趙沆年是王世襄先生之父王繼增外交部同事。

 當年北京淪陷時,趙老爺子因生活困難,經陳劍秋介紹,把百十具銅爐賣給了偽衛生局局長龐墩敏。抗戰結束之後,王世襄從龐墩敏那兒買回了十幾具,挑了兩三件去看老人家,看到王世襄拿來的爐子激動不已,把玩了許久之後,卻說出了一句讓王世襄意外的話:最好的爐子不在龐墩敏處,而在陳劍秋處。

 王世襄聽趙老爺子說完,就開始四處打聽陳劍秋的下落,得到的消息卻是陳劍秋已經離世了,沒辦法就開始找陳劍秋的家人,好消息是真找到了,而且得知爐子在陳劍秋的四兒子手裡;壞消息是已經很有多具爐子,已經被賣到國外了。

 雙方價格一直談不攏,後經過多次的討價還價才最終成交。

 後來,趙沆年將其所珍藏的十具銅爐精品贈與王世襄,並叮囑: “各爐乃多年性情所寄,皆銘心之物,幸善護持勿失。”加上之前因為各種原因,王世襄自龐家追購得趙沆年舊藏十餘具,自陳家又追購回一具,可說王世襄是大體繼承了趙沆年的藏爐,成為了宣德爐最大的藏家。

 1966 年特殊的十年開始,王世襄的好友相繼被抄家,這時王世襄認為與其被動被抄家,還不如主動上交個人藏品,算是“自我革命”。於是,他向自己的工作單位文物局文博所請求“抄家”。文博所工作人員來到王世襄寓所芳嘉園搜走了大批文物和財物。根據收藏的相關登記材料,那次從王世襄家抄走的古玩 2567 件、字畫 1242 件、圖書 8156 本。

 1973 年夏開始,王世襄在結束了四年的幹校生涯後回到京城,開始追索被抄文物。由於當時他沒有保留查抄清單,只好憑著記憶寫下被抄文物目錄,鍥而不捨地向有關部門寫信,直到 1986 年才把絕大部分文物、圖書和手稿追回。

 而關於銅爐,王世襄在其《自珍集》中寫道:“予藏爐四十多具,均有檀、梨木座。十年浩劫,全部被抄。發還時爐失約三分之一,爐座竟無存者,惟此鬲明紫檀座無恙,亦云幸亦。”

 你就想吧,連王世襄這樣的人物,都遭到了這樣的對待,單單他一人就損失了這麼多文物,就別提當年到底破壞了多少好東西了。

 現在陳陽聽青山居士說道宣德爐的劫難,腦海中想了一遍之後,突然瞪大了眼睛,抬手指著播音器,“你......你不會是將崇禎通寶重新熔爐了吧?”

 陳陽說完之後,宋青雲也瞬間反應了過來,甚至向後退了好幾步。陳陽說的很有可能,雖然宣德爐歷經了這麼多劫難,但只有崇禎通寶裡最可能提煉出宣德爐的材料,風磨銅!

 “瘋了,瘋了,你真是瘋了!”

 “哈哈哈!”播音器裡傳來一陣大笑。

 “其實也不是所有的崇禎通寶中都能提煉出風磨銅,根據我多年的研究和實踐,崇禎通寶書寫方法,背文,重量不同,又有崇禎初鑄錢,京城版,南京版,**版和不入流的太監版之分。”

 “只有北直爐鑄造的,初鑄崇禎錢,是統一的全國制式,京城作為京師,鑄錢起模範作用。所以,鑄工精好,均體大足重或超重,風磨銅很純!”

 陳陽喉嚨上下蠕動著,宋青雲坐在椅子上,胸口明顯起伏著,祝語嫣瞪大了眼睛看著播音器,三人一時間都不知道說什麼。為了鑄一件宣德爐,這傢伙得容了多少崇禎通寶,這裡面有一個問題,就是你扔進去一批崇禎通寶,不一定出來風磨銅,誇張點說,他手裡的崇禎通寶,估計比崇禎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