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生水起 作品

第909章 你們太不瞭解小鬼子了

 丹潑窯?所有人聽完都呆住了,這是什麼窯口?陳陽居然還熟悉東瀛的窯口,這......這也太讓人匪夷所思了!他們的技術根本就不如我們,咱們自己國家這些窯口還有些弄不清楚呢,你沒事閒的瞭解他們的幹什麼,這不是沒事吃飽了撐的麼!

 井上眼神中微微吃驚,別人不知道,但是他心裡清楚,丹潑燒可是他們國家的老窯口,就算放在現代,華夏很多學者和專家,也都根本不知道,沒想到陳陽居然知道,果然自己有些小看陳陽了。

 “哼!”柴老闆鼻子裡哼了一聲,“誰知道你說的是真的還是假的,我看你就是隨便編一個東瀛的窯口,來糊弄我們!”

 陳陽根本就沒搭理他,繼續向大家說了起來,“根據倭寇的史料記載,他們一共有六大古窯。”

 倭寇有六處著名的製陶中心,也就是後來被他們稱為的六大古窯,分別是:瀨戶、常滑、信樂、越前、丹波、備前燒(小鬼子用燒代替窯),每個窯口它們在製陶上都具有獨特的代表性。其中丹波燒起源於平安時代末期,也就是起源於我國的南宋時期,在桃山時代,也就是我國的明代,丹潑燒開始使用釉藥,在江戶時代(1603-1867年)也就是我國的明萬曆年到同治六年的時候,丹潑燒製作的茶具已經在他們國家頗具影響。

 日本六大古窯

 丹波燒在立久井地區,屬於兵庫縣筱山市,這個位置位於兵庫縣中東部,轄區東西寬30公里,南北長20公里,土地中有207.63平方公里為山林,擁有豐富的自然環境。這個地方位於倭寇本州島中西部,在他們國內是唯一一個既臨日本海,又接瀨戶內海的縣。

 丹潑窯具有明顯的地理優勢,主窯一字排開,山林中特有的霧氣消散得很快,所以這個地方很適合曬陶。平安時代後期,當時在山坡上挖溝,用穴窯燒製無釉的大型壺、缽、臼。

 江戶時代引進韓式半地上爬窯,可在短時間內大量生產,江戶時代中期,丹波燒生產出茶壺、水罐、碗等茶具,也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小酒瓶等商品,造型豐富,種類繁多,工藝非常高超。

 丹波燒的特色在於其使用的土壤,該地區富含鐵質,使得燒成的陶器呈現出鐵鏽紅黑色,再加上灰褐色的自然釉,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特色。丹波燒的早期作品通常無釉,基本不加紋飾,但窯變色彩豐富,展現了土與火的自然特性。隨著時代的推移,丹波燒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特別是在柴燒方面,展現了幽靜、雅拙之美。

 “各位,”說到這裡,陳陽笑著抬頭看了一眼耿老,“大家可以想想吉州窯的地理環境,和丹潑燒這個地理環境,是不是有些相似?”

 耿老抱著肩膀,微微眯著眼睛,輕輕點點頭,“山林環境,臨海,這確實與吉州窯在地質上有些相同,小陳你的意思是想說,丹潑燒也有沙土的特徵,是吧?”

 “對,就是這個意思!”

 呦西!井上從這一刻,不得不正視陳陽了,他跟自己遇到的其他華夏古董商完全不同,這......這tm的知道的太多了!

 “那有什麼?”徐老闆第一個反駁起來,“就算胎土一樣,我就算你他們是把吉州窯用土帶到東瀛了,可技術呢?他們有這種技術麼?陳陽你別忘記了,木葉天目、剪紙貼花是咱們老祖宗的東西,是他們視為國寶的物件!”

 “他們要是有這種技術,那還用把咱們的物件當成寶貝麼?大家說是不是?”

 聽徐老闆說完,大家紛紛點頭,就算小鬼子有老窯又怎麼樣,就算他們的胎土跟我們的差不多又如何,他們不會技術呀!

 陳陽苦笑著搖搖頭,微微說了一句,“無知!”

 “你.....”沒等徐老闆繼續開口,陳陽已經開始繼續說上了。

 “天目一詞的日語讀音為てんもく(deimogei),”對於陳陽突如其來的這個日語發音,所有人一愣,“宋朝時期日本僧人來到我國求法,在我國浙江臨安縣境的天目山內寺院林立,許多倭寇僧人來此修行。僧人歸國時帶回在我國寺院內學習到的茶禮、茶儀和茶器,因其攜回的黑釉茶碗是從天目山中的寺院帶出,故將帶回的茶碗稱為天目茶碗。”

 當時天目在倭寇那裡是作為茶器的名稱,至少在14世紀就出現在他們的古文獻中記載,天目的由來,多認為是從我國浙江的天目山帶回去的茶碗。尤其是建盞和天目,一開始是分別記錄的兩種茶碗。

 “16世紀初期,足利將軍家藏華夏寶物的《君臺觀左右帳記》有記載,茶碗第一等是曜變,為建盞中的無上神品,值萬匹絹,建窯的油滴盞等品種,也以絹論價,很是珍貴。而天目在該書中被描述為將軍家不用的廉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