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生水起 作品

第1023章 青銅器第一村

 豫地伊川縣葛寨鎮煙澗村,煙在雲天外,水流幽澗中;人文千古厚,一醉識青銅!

 古時,這裡便是王室用青銅祭祀天神的寶地,早在夏、商、周時期,帝王們溯伊水雙龍溪,到九皋天室山一帶祭祀天神,煙雲澗是必經之地,‘煙雲澗’成為鑄造供應各類祭祀用青銅祭器、禮器的專門場所。

 到了後世,這裡是我國仿古青銅器第一村,後母戊鼎、四羊方尊、蓮鶴方壺……這兒能看到各種國寶級青銅器,在青銅大道兩側,商鋪沿街而立,隨意走進一家商鋪,就有低價批發馬踏飛燕、物美價廉的後母戊鼎,甚至在村委會門口,你都可以看到碩大的青銅方尊。

 村委會門口,碩大的青銅鼎

 這個以青銅器加工為支柱產業的村莊,全村三分之一的人,都從事著仿古青銅器生產與銷售,年銷售額幾億元,青銅器加工還輻射到周邊的5個鎮8個行政村,是全國最大的青銅器生產加工基地、集散地,被譽為“我國第一仿古青銅器村”,產品工藝精湛,惟妙惟肖,以假亂真,這所有的一切,都要從一位老人說起。

 大街上隨處可見的青銅器,編鐘是可以敲響的,音律很準

 方興慶,1942年出生於煙澗村,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人。方興初年輕的時候手就非常巧,幫鄉里鄉親打個桌椅板凳、櫃子啥的,甚至還可以幫村民做一些耕地的用具,反正只要讓他看上一遍東西的製作方法,他就能做出來。

 有一天下地幹活的時候,方興初發現了一面銅鏡,它的表面已經在歲月的摧殘下,變得殘破不堪,甚至還出現了一道大的裂縫。方興初非常喜歡這面銅鏡,成天琢磨著怎麼把這玩意修補好,媳婦告訴他,你都不如融打點東西,方興初捨不得。

 就這樣方興慶一邊自己琢磨,一邊找了一個銅匠取經,感覺自己可以修修試試了,他便準備對青銅鏡修復下試試。但當他把青銅鏡拿到手裡,準備開始修復的時候,他的心裡卻又打起了鼓,擔心自己的失誤,可能會將這個有著千年歷史的文物給破壞掉。

 就在這時,他卻靈光一現:“要不直接仿造一面青銅鏡試試?”

 想到這裡,方興慶找來兩位“專家”,路治群是個年輕的木匠,劉克鐸是位老銀匠。一個擅長雕刻,製作模具,一個擅長在器具上修修補補。三人就這樣,幾經翻轉,終於做出了一面一模一樣的青銅鏡。

 當時是60年代,在那個缺吃少喝的年代,吃飽肚子是首要任務,方興初的老婆見方興初為了面破鏡子,開始不務正業了,天天罵他。方興初一來氣,拿著後做的這面鏡子就去了城裡。

 要知道煙澗村屬於洛京,即便在60年代的時候,除了文物商店,也還是有幾家老字號古董鋪子的,比如說群古齋,在清末的時候,這家店幾乎壟斷了洛京、安陽的三代青銅器、古舊玉和唐三彩之要件大宗,禹、汝二地之宋代鈞、汝瓷器也大半歸該店經營。

 方興初拿著自己做的鏡子可不敢去文物商店碰運氣,他想來想去,走進了一家老字號古董店,等出來的時候,方興初懷裡揣了兩百塊錢。

 60年代,200塊錢,對於方興初來說,那可是鉅款了!這一下,讓方興初三人嚐到了甜頭,老婆見狀也不攔著他了,於是手搓青銅器三人組上線了。這麼說吧,在80年代的時候,方興初幾人做的青銅器,曾有博物館專家在大街上追著方興初買,買回去擺放到了博物館裡。

 第一次事發是1992年,一名商人從河南洛陽回來,正準備從滬上前往日不落,海關在安檢時發現,這位商人攜帶了大量製作精美的青銅器,其中託運的包裹中,包含了一尊獸面紋方鼎,其形制正是洛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洛陽鼎。

 把人扣下之後,海關人員找到了這方面的專家,專家經過再三鑑定,確認就是1949出土的洛陽鼎。當年,武漢的劉農軍,曾從開封博物館盜走69件藏品,雖然警方通過千里追兇將其抓捕,杜絕了文物外流,但也不排除有不法分子想要模仿作案的可能,於是海關方面聯繫了當地的公安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