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盤點:給始皇帝劇透二世而亡 作品

第393章 命運不眷范仲淹

  謝氏怔然半天。

  “……仲淹。”

  從那天起,朱說更名還姓,歷史終於真正意義上誕生了一位范仲淹。

  ……

  晏殊和范仲淹的結緣,是一次偶然。

  【天聖四年,范仲淹的母親辭世。】

  他放下了一切回家守孝。

  謝氏臨終前寫了一封信,“孩子別哭,娘這輩子最不後悔的事就是把你養大成人。”

  已然而立許多年的范仲淹捧著信,大哭了一場。

  他說,“娘,是孩兒不孝,未能時時侍奉床前,但孩兒修建了堰堤,如此便不會再讓許多家庭和農田被沖垮,您記得……去看一看。”

  畫面緊跟著在痛哭的男人身後緩緩浮現。

  巨大的堤壩正在一點一點的成型,這是曾經就職於此的范仲淹堅持力爭不捨晝夜之下才被批准的一項工程。

  哪怕是守孝期間,范仲淹也時時寫信督促,不肯輕慢分毫。

  這也是真宗在位期間無數沒什麼用的道士宮之外難得稱得上壯觀的一項大工程。

  堤壩修成之後,至少兩百年間【來洪水不得傷害鹽業,擋潮水不得傷害莊稼】,活了周遭數千戶百姓,無數人在此處安居樂業。

  在代代的修繕之下,此堤壩甚至到明清時期仍在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名曰——范公堤。

  守孝第二年。

  晏殊與范仲淹結識,聽聞他修築堤壩的事蹟,十分欽佩欣賞。

  守孝期間不可出仕為官,晏殊便寫信邀請范仲淹回到應天書院治學。

  “書院近日學風日下,吾聞希文兄曾就讀於此,兄之才華當仁不讓,無需推拒。”

  晏殊縱然風趣灑脫,但許多決定好了的事情也很難更改。

  范仲淹笑了一聲。

  遂,欣然往之。

  在三十五歲這年,命途多舛的范仲淹遇見了天之所鐘的晏殊。

  他俯身將他從泥潭中拉了出來,不容拒絕的推他一路向前。

  事實上,范仲淹還要虛長晏殊兩歲。

  但他始終對晏殊執門生禮,哪怕日後官至宰執,也未曾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