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 作品

第112章

 她想了想還是拒絕了:“明天我要回洛文文一趟。”

 “怎麼?”

 “人事臨時通知,我也不清楚。”

 “那行,我就不多留你了,不過你要做好準備,以後可能要經常到處跑,工作時間需要你調整好。”

 “行。”

 回到景德鎮天已經黑了,程逾白接到她和徐稚柳,沒回一瓢飲,徑自進了一家小院。小院在鬧市深巷裡,帶一圈籬笆花圃,地面鋪著鵝卵石,夾道種滿粉色橙色各異的月季,往裡看,燈色昏沉,曲徑通幽。

 有點像私房菜館,又不太像,因為格外僻靜,也沒有人,只有一對中年夫妻在廚房忙碌。

 見他們到了,夫妻倆在露臺上支起小桌,把菜一一端上來。

 程逾白和他們道謝,中年婦人親熱地拍他手臂:“和姨媽客氣什麼,你們吃吧,有什麼事叫我,我和你姨父先去後面了。”

 “好。”

 程逾白指著巷子盡頭外的一條小街說:“他們的店在那裡,還要過去招呼客人。”

 徐清看到桌上的菜色就明白了:“飯盒裡那些菜是他們做的?”

 “嗯,我姨媽廚藝很好,早年在國宴待過,後來嫌棄總廚做菜不精細,就自己回家研究,慢慢練出了手藝。”

 程逾白把藤蘿架上的燈串打開,一時間滿園華光。他搓開筷子,遞給徐清,又多一雙給徐稚柳,問:“上次的飯菜合胃口嗎?”

 徐稚柳說很好,徐清替他轉達,“他特別喜歡。”

 “以後常來。”

 徐稚柳打趣徐清:“沾你的光啦。”

 徐清斜他:“才不是,我沾你的光。”

 她時時刻刻想向他證明,他也是程逾白的好朋友。程逾白確實唏噓而感懷,才託姨媽準備了那些,看他們讓不停,笑道:“你們就別推來推去了,我沾你們的光,行嗎?”

 他開了瓶酒,幾人就著月色夜話,徐清作傳聲機,聽他們聊釉上彩,釉下彩,青花料,模具店,也格外有意思,每一次轉述都是一次新的學習機會。

 新舊的對話,原來並不如她想象中衝突對立,反而像一杯溫水,不動聲色,慢慢注入光和影,繼而被歲月有稜有角地包容,逐漸變成斑駁的城牆,老舊的碼頭,新的城市地標,未來的陶瓷科技。

 他們聊民國時期的瓷業改革,程逾白說,“取消窯禁

,實行工資制,縮短窯弄,成立陶業維持會,是一次偉大的革新。”

 在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那些陶瓷人化身一爐爐火,為守護和延續千年的國家財富而不停歇地努力。在這個和平年代,衣食無憂,經濟騰飛,更應為瓷業發展而注入心血,將這顆星火傳遞下去。

 徐稚柳放下筷子,仔細聆聽,偶然開口,亦滔滔不絕。

 程逾白肯定了柴窯的科學,雖然近些年來隨著城市規劃,社會進步,柴窯逐漸被拋棄,但它根據不用窯位的溫度燒製不同品種的陶瓷,出青率高,這一點是極為肯定的。

 他肯定了那個時代陶瓷人的智慧,肯定了下層階級的勞動與付出,肯定了歷史洪流裡不為人知的獻生與屈辱。

 雖然他們不能面對面直接交流,但他們完全能夠感受到對方的存在,就像徐清說的,程逾白是他素未謀面的摯友啊。

 這一夜徐稚柳心懷震盪,輾轉難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