匂宮出夢 作品

177,宗教情懷

  除了英軍之外,統治秩序崩潰的地方自然也少不了流民和土匪,在最血腥的時期,戰亂、饑荒和瘟疫四處橫行,人間和鬼蜮相差無幾。

  經過了艱難的曲折,在查理七世和路易十一這對父子國王的努力之下,法蘭西最終贏得了百年戰爭的勝利,光復了英國軍隊絕大部分的佔領地區,諾曼底也在1468年最終被路易十一所佔領,從此之後被徹底納入到了王國的版圖當中。

  正因為英軍“一視同仁”的殘暴政策,所以曾經是龍興之地的諾曼底也飽受荼毒,因此諾曼底人和英國人從此一刀兩斷,無論在民族感情上、還是在文化上基本都斷絕了關係,反而成為了法國王室的忠誠屬地。

  宗教、王室對這些地方的人來說,不僅僅是虛無縹緲的概念,也是也是整個地區情感所維繫的中樞。

  正因為如此,在大革命爆發初期,叛亂才會如此迅速地席捲了整個地區。

  不過,現在的時代終究還是有所不同了,在大革命時期,起來為國王向國民議會“造反”的西部民眾遭受了慘痛的損失,諾曼底和旺代等幾個省份在“藍軍”的血腥鎮壓之下死了好幾十萬人;正因為流下了如此多的鮮血,所以在1830年,波旁王室再次被趕下臺之後,諾曼底人這次沒有拿起武器來為國王而戰,大多數人選擇了情感上傾向於王室但默然接受時局變動。

  當然,這也是因為塔列朗親王和艾格隆從一開始就刻意擺出了懷柔姿態,他們既不打算改變這裡的宗教信仰,也沒有推進極為激進的政策,因此總算還在當地人的“容忍度”之內。

  不想武裝造反,但也不想表達出帝國、對波拿巴家族的親近,這就是他們現在的選擇。

  羅馬王的車駕得到的只有平靜的對待,雖然有人在夾道歡呼,但是總體來說民眾的情緒確實是極為冷淡的。

  艾格隆對此倒也是心知肚明,他明白無論再怎麼偉大的統治者都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歡,他只要確保自己成為整個國民的最大公約數就可以了。

  冷漠的接受,也是一種“消極認可”。

  而且,他還有很多時間、很多辦法來獲取民眾的歡迎。

  在沿途如畫般的風景當中,艾格隆一行人穿過了鄉野,一站一站地向著上諾曼底地區的首府魯昂城行進。

  而艾格妮絲,現在則坐在他的旁邊,怔怔地看著窗外,欣賞著周圍的風景。

  “艾格妮絲,魯昂對你來說可是一個意義重大的地方啊。”艾格隆冷不防地說。

  “啊?陛下為什麼這麼說呢?”艾格妮絲顯然沒有準備,於是反問他。“我……我跟這個地方可沒有任何關係呀?我家的親戚也沒有籍貫是這裡的。”

  “確實如此,但你可別忘了——那裡是貞德殉難的地方。”艾格隆回答。

  艾格妮絲頓時明白了過來,“對啊……是這樣。”

  百年戰爭後期,在貞德的帶領下,法軍絕處逢生,並且一路擊敗了英軍,形勢陡然逆轉,而這也讓英國人對她充滿了仇恨。

  1430年3月,貞德在貢比涅的一場戰鬥當中不幸被勃艮第軍隊俘虜,而勃艮第公爵菲利普經過了一番權衡之後,把貞德交給了聞訊趕來的英軍。

  英國人把貞德帶到了自己的控制區,經過了一系列裝模作樣的審判之後,最後就是在諾曼底的首府魯昂城的集市廣場上把她處以火刑的——也就是說,那裡就是貞德的殉難之地。

  在百年戰爭以法國人的勝利而結束之後,魯昂城也對貞德的殉難留下了紀念,至今那裡還有一座以她來命名的教堂供後人憑弔。

  明白了艾格隆的意思之後,艾格妮絲的眼睛裡也多了幾分哀傷和感慨,於是她遠遠眺望著周圍那一望無際的田園牧歌風光、以及遠處若隱若現的魯昂城的輪廓,最後發出了一聲感慨。

  “如果她在天有靈,能夠看到這樣一番景象,她肯定會為自己的犧牲感到欣慰的……正是因為有她的努力,所有人才能夠享受到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