匂宮出夢 作品

8,教會

  幾百年的鬥爭下來,世俗權力終究大獲全勝,羅馬教廷的權威和影響力日漸衰弱,最後不得不開始依附於世俗王權。

  因為意大利四分五裂的混亂狀態,所以教會開始把法國當成了自己的“保護人”,所以教皇不惜親自對拿破崙皇帝奉承討好,親自為一個並非正統的君主加冕。

  在這個年代,隨著意大利民族主義的興起,對國家統一的呼聲越來越大,作為割據勢力的“教皇國”也成為了這些民族主義者們的眾矢之的、同時,意大利的啟蒙主義思想也在不斷傳播,覺醒的知識分子們也開始將反動、腐朽的羅馬教會當成了討厭的障礙,他們認為教會如果一直盤踞在羅馬並且控制著周邊地區,那麼意大利就不可能實現民族復興,所以他們希望徹底搬開這個障礙,實現他們的偉大理想。

  在民族主義者和知識分子的衝擊之下,羅馬教會和教皇國越來越岌岌可危。

  在原本的歷史線上,1848年,巴黎爆發了革命,奧爾良家族的七月王朝徹底崩塌;而這股革命浪潮很快就蔓延出了國境線之外,一路傳導到了歐洲多個國家。1849年2月,在羅馬一群共和主義者和知識分子發動了革命,趕走了教皇,並且創建了“羅馬共和國”,宣佈要實行政教分離,創建一個全新的政治體制。

  教皇先是倉皇逃到了兩西西里王國境內,然後立刻向法國求援(歐陸列強當中,英國早已經和羅馬教廷決裂成立了聖公會,俄國是東正教國家普魯士是新教國家,他們都沒有動機去拯救羅馬教會,反而樂得看笑話;奧地利當時也正陷入到革命泥潭當中,倫巴底、匈牙利的叛亂,以及對撒丁王國的戰爭都讓他騰不出手來,唯一有實力的天主教大國只剩下剛剛從泥潭當中走出來的法國了。)

  當時剛剛贏得競選擔任總統的路易·波拿巴在法國宗教界人士和保守派的叫囂下,欣然出兵羅馬,最終撲滅了羅馬共和國,並且藉機成為了教會的守護者。

  值得一提的是,波拿巴家族的羅馬支系,也就是呂西安·波拿巴的長子夏爾·呂西安·波拿巴當時站在共和派一邊,還參加了共和國軍隊,和堂弟開展了武裝鬥爭,最後被迫流亡。

  和艾格隆一樣,路易·波拿巴自然也不可能是一個虔誠的信徒,他之所以站出來武裝保衛羅馬教會,歸根結底是為了在上臺之初博取保守派的支持,順便扮演一個“歐洲秩序維護者”的角色,打消外界對波拿巴家族重新上臺的質疑。

  同那個歷史線的堂兄一樣,艾格隆也有著類似的需求。

  作為法蘭西帝國的統治者,他的天然義務就是確保法蘭西相對於周邊陸地鄰國的優勢,自然,也他天然有動力去維護周邊國家支離破碎的格局,他不願意看到德意志的同意,當然也不願意看到意大利的統一。

  他的母親路易莎甚至現在還是帕爾馬公國的統治者。

  歷史上的拿破崙三世有些反覆無常,他明明知道現實政治邏輯,並且一直在武力支持教皇國,努力維持意大利的分裂狀態,但同時他卻又一直在幫助撒丁王國,加快了它的統一戰爭,甚至還在1859年主動對奧地利開戰,為它出兵擊敗了奧地利,使得撒丁以極小的代價就從奧地利帝國獲得了意大利最富庶的省份倫巴底,而法國自己卻一無所獲。

  更可氣的是,1871年撒丁王國還趁著拿破崙三世在普法戰爭失敗的機會,進軍羅馬吞併了教皇國,並且逼迫教皇避居在梵蒂岡內。

  這就等於拿破崙三世對意大利的全部投入,無論是在撒丁的還是羅馬的全部打水漂了,沒有人會對他有任何感恩。

  這樣的蠢事艾格隆自然不會去幹。

  他會堅定不移地維持意大利的均勢和分裂,必要時甚至不惜以武力干涉——在這一點上,他的想法和梅特涅幾乎是一模一樣的,不愧是被他教大的學生。

  所以,他私下裡做出“武裝保衛羅馬教會”的承諾,不是為了滿足一個老太太的虔誠和迷信,而是出於他自己的現實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