匂宮出夢 作品

116,夢魘

  然而後來的事實證明,特雷維爾侯爵的判斷反而是準確的。

  為了“保衛家園”,哪怕裝備低劣、組織落後,各個部落也義無反顧地起而反抗法國殖民軍。

  隨著法軍的一步步進軍,這些原本分散的部落也開始聯合起來,進而形成了一個鬆散的軍事團體,在1832年,這些部落長老們推舉年僅24歲的阿卜杜·卡德爾擔任“埃米爾”,成為正式的諸部落聯軍統帥,而他一上臺,就對法國人宣佈“聖戰”,從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法武裝鬥爭。

  在統帥反抗軍之後,他利用對地形的熟悉,以及遊牧部落的機動優勢,多次擊敗小股法軍部隊,給法軍帶來了嚴重傷亡,而這時候法國自己也面對著國內的政治壓力,不堪忍受持續不斷的投入,於是在1834年2月26日,阿卜杜·卡德爾的代表與法軍總司令德·米歇爾簽訂了“瓦赫蘭條約”,。在條約當中,法國承認阿爾及利亞西部地區(不包括沿海3個主要城市)為獨立的阿拉伯國家,阿卜杜·卡德爾為這個國家的領袖,法軍僅僅保持對阿爾及爾周邊地區的控制。

  這個條約,極大地激怒了法國本土的民族主義者,無論是君主派還是共和派都對此大加撻伐,認為條約“讓步”太大,是法國的恥辱。

  於是,在議會的鼓譟之下,當時的奧爾良王朝政府決定撕毀條約,進一步加大投入,一定要完成征服阿爾及利亞的大業。

  然而阿卜杜·卡德爾也早知道法國人不會就此罷休,在簽訂和約的時候他就已經開始為下一次戰爭做準備,而到了1835年,這一場戰爭再度爆發,法軍仍舊盲目自信,繼續主動進攻阿爾及利亞軍隊,結果再次遭到了沉重打擊。

  後來,僅在塔夫納一次戰役中,法軍就傷亡了3000多人,不得不再次談判和約,可謂是丟盡了臉面,也是歐洲軍隊在海外重大的敗績之一。

  消息傳到國內,法國各界又是輿論大譁,而這一次路易·菲利普國王終於臉上掛不住了,他只能再度“加註”,他幾次往北非增兵,一度讓北非法軍增加到了十萬人以上,還幾度更換了主帥,最終讓布若將軍坐鎮北非。

  在不顧一切的投入下,北非法軍無論在人數或軍事裝備上都佔壓倒優勢。布若採用殘忍的焦土政策來對付游擊戰爭。法軍大肆劫掠牲畜和糧食,破壞農田,毀壞莊稼,砍伐樹木,填沒水井,以斷絕起義軍民的物資供應。同時對廣大農牧民採取集體屠殺的血腥政策。殖民軍步步為營,逐漸縮小包圍圈,以殲滅抵抗力量。

  最終,阿卜杜·卡德爾的事業終於失敗了,他的領土被法軍全部佔領,他本人不得不流亡國外,但是他雖敗猶榮。

  他領導的鬥爭從1832到1847年,堅持了15年之久。多次給法國殖民軍以沉重打擊,也嚴重推遲了法國佔據阿爾及利亞的進程。

  曠日持久的戰爭當中,法軍自然傷亡慘重,前後傷亡了數萬人之多,說它是另一個“西班牙”毫不誇張。

  眼下的蒙塞元帥,當然無法看到後來的事情,但是他從特雷維爾侯爵的話中,卻漸漸地產生了動搖。

  西班牙這個名詞,對他的觸動實在太大了,以至於他不想再經歷另外一次。

  於是,面對侯爵急切的眼神,元帥卻怎麼也不忍把拒絕的話再說出口。

  應不應該更加果斷一點,防患於未然?至少擴大佔領區,為接下來的戰爭做準備?

  “好吧,維克托,如果你想要一次偵察行動,我可以允許你。”

  最後,又思索了片刻之後,他喃喃細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