匂宮出夢 作品

118,波蘭

  總司令約瑟夫·赫沃皮茨基本人就認為,形勢非常絕望,這一場起義註定只會以悲劇收場,所以他堅決要求和沙皇進行談判,儘量換取一個比較好的“歸順”條件。

  只可惜此時震怒的沙皇,並不打算輕易原諒造反的波蘭人,一邊緊急動員俄羅斯境內的軍隊,一邊下令波蘭人立刻放下武器無條件投降。

  經過了一番拉扯,波蘭臨時政府和沙皇的談判宣告破裂,最終,1831年1月25日,在經過兩個月的猶豫不決之後,波蘭議會在革命群眾的壓力下,宣佈廢黜尼古拉一世,同時脫離俄國正式獨立——而這也讓兩方立場失去了所有的迴旋餘地,只能依靠武力來決定最後的結果了。

  沙皇下令大軍開進波蘭平叛,揚·斯克日內茨基被議會任命為新的總司令,率領波蘭軍隊進行抵抗。

  在最初,所有人都覺得,強大到令人窒息的沙皇俄國,將會輕易碾碎波蘭人的抵抗,然而由於俄軍領土過於廣袤,動員遲緩、同時承平日久軍隊疏於戰備,再加上不甘心再當亡國奴的波蘭起義軍進行了堅決抵抗,所以俄軍儘管佔據了兵力和兵器上的優勢,“平叛戰爭”卻打得並不怎麼順利,屢屢遭受挫折。

  尤其是1831年4月2日的卡烏申戰役當中,俄軍先鋒部隊遭遇大敗,數千人傷亡和被俘,更是讓周圍暗中觀察的大國大跌眼鏡。

  此時正值1831年春季,當這個消息傳到法國之後,法國輿論也頓時群情激奮,報紙上繪聲繪色地描寫著波蘭人民的英勇壯舉,描寫著俄軍的拙劣表現,甚至還有些人鼓譟說要法蘭西帝國出兵援助波蘭,再給沙皇一點教訓。

  1812年徵俄的慘敗,讓拿破崙大軍幾乎全軍覆沒,沙皇也因此幾乎成為了法國人民最厭惡的存在,眼下看著俄羅斯人吃癟,自然會讓法國人為之興奮。

  眼下,波蘭的獨立戰爭,不光在輿論上波瀾不斷,在臺面之下也同樣暗流湧動——波蘭人知道他們面臨著的是極為艱苦的鬥爭,雖然現在獲得了一系列的小型勝利,但是對龐大的俄國巨熊來說這點損失簡直微乎其微,甚至都沒法讓沙皇皺一下眉頭。

  很顯然,接下來波蘭將會面對更為可怕的軍事壓力,而為了抵抗這種壓力,“尋求國際援助”自然也就成為了必須選擇的選項。

  在宣佈獨立之前,波蘭議會就已經發布宣言,向歐洲各國說明起義爆發的原因是不堪忍受沙皇的殘暴統治,希望能夠得到國際同情。

  而波蘭人把獲取援助的最大希望,就放到了剛剛復辟的艾格隆和法蘭西帝國上面。

  難道波拿巴家族當年不正是波蘭的恩主嗎?難道拿破崙皇帝不是幫忙打跑了沙皇、並且建立了華沙大公國嗎?為什麼不能歷史重演一次呢?

  當然,其實也並沒有那麼多波蘭人會相信歷史真的要重演,只不過,此刻他們就像是溺水的人絕望地想要抓住任何一根救命稻草一樣,拼命讓自己相信法國會伸出援手——畢竟這似乎也是唯一的指望了。

  自從獨立戰爭開打之後,大量波蘭難民湧入到了他們認為對自己最親切、最包容的法國境內,他們一邊訴說自己的遭遇,一邊痛斥沙皇對波蘭的壓迫,希望熱愛自由、剛剛趕走了暴君的法蘭西人民,能夠幫助波蘭人民也獲得自由。

  而他們的鼓譟,也確實得到了一部分輿論的同情,許多人都鼓吹要幫助波蘭人民的偉大事業,順便再和俄羅斯人決一雌雄。

  不過,面對洶洶輿情,以塔列朗為首的帝國政府之前卻選擇了冷處理,不作任何表態,根本就當做這件事沒發生一樣,只是靜觀其變,更沒有任何直接干涉的意思。

  而隨著波蘭戰爭的白熱化,以及輿論熱情逐漸高漲,光是“靜觀其變”已經不夠了,作為帝國的君主,現在是艾格隆必須親自做出決定的時候了。

  在這段冷眼旁觀的時間裡,艾格隆已經和自己的首相塔列朗親王、帝國前外交大臣巴薩諾公爵等等心腹圈子幾次進行了秘密商討,並且達成了默契,而現在,就是他正式明確表明態度的時候了。

  就在這一天,亞歷山大·瓦萊夫斯基伯爵,被他的“弟弟”召入到了楓丹白露宮當中。

  自從之前跟著巴薩諾公爵一起出色地完成了訪問英國的任務之後,年輕的亞歷山大·瓦萊夫斯基伯爵開始在帝國政界聲名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