匂宮出夢 作品

132,臨機應變

  特雷維爾侯爵一開始行動的初衷,是為了儘快抓住附近部族軍隊的主力,然而一舉粉碎之;然而他沒有料到,雖然他給對手們帶來了慌亂,但是對方很快就穩住了陣腳,然後堅定執行了後撤,沒有在一開始就硬碰硬,而是通過拉長己方行軍距離、同時一路上連續襲擾,來疲憊和弱化己方的軍力。

  戰爭就是這樣,從沒有什麼軍事行動能夠一板一眼完全按照計劃的最優狀況執行,因為己方是人,往往會因為各種原因掉鏈子;對手也是人,他們也會有他們的計劃和盤算,所以計劃的最初階段往往順風順水,但到了中間卻總是意外頻出,而這個時候就需要指揮官通過自己冷靜的頭腦和堅定的意志,來做出一個個決定,最終來決定戰事的走向。

  眼見情況和預估的不同,特雷維爾侯爵也改變了戰略——他繼續進軍,同時不間斷地偵察周圍的敵情,絕不給對手可趁之機;而在同時,他一路上大肆破壞,給對手帶來越來越大的損失。

  他帶著部下一路上到處破壞村莊,一方面確實是為了和副官所說的“為未來的法蘭西農夫開拓生存空間”,但另一方面,也是以此來逼迫敵軍儘快和自己交戰。

  阿爾及利亞現在並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名義上被奧斯曼蘇丹所統治、實際上四分五裂被一個個部族所分割的地區,因此部族的利益才是每個人優先考慮的事項。

  雖然現在因為法軍的入侵,一些部族已經選擇了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聯合起來,但是他們的“國家”或者類似於國家的政治實體還遠未成形,因此當特雷維爾侯爵一路大肆造成破壞的時候,受損嚴重的部族必然會激烈要求交戰,而對方的指揮官也難以壓服己方內部的呼聲,否則就有聯盟破裂的風險。

  當年俄羅斯人面對拿破崙皇帝可以一路撤退上千公里,但最終俄軍內部激烈的呼聲,還是促使俄軍和法軍打了斯摩稜斯克和博羅季諾會戰,因為眼見自己國土被蹂躪,軍隊內部無法容忍不交戰而一直撤退下去(哪怕這種撤退其實是對己方有利的)。

  俄羅斯有國家文法有沙皇在位都是如此,現在這個地方就更加如此了。

  而現在,看上去一切條件都已經成熟,也許是覺得法軍力量已經衰弱,也許是按捺不住內部的激烈請戰呼聲,總之對面確實準備和自己幹上一場了。

  這當然是特雷維爾侯爵想要看到的局面,但是在同時,他又不願按照對方的心願決戰。

  特雷維爾侯爵做事一向膽子大,但是同樣也是一位細心的將領,他既體恤下屬,也嚴厲地要求自己和部下執行好每一個細節,他信奉一個屢試不爽的原則:交戰的勝利往往屬於準備更充分的一方。

  他厭惡喪失“主動權”,更討厭在敵人的預設時間、預設地點和敵人交戰,因為這意味著莫大的風險,哪怕不輸也會帶來驚人的損失。

  “諸位,現在恐怕我們的對手,已經在前路的某個地方嚴陣以待等著我們了,而我們不能遂了他們的心願。”沉吟片刻之後,侯爵做出了決定,“我們就地紮營,如果到後天他們沒有進一步動作,那我們就往回撤。”

  “回撤?”他的話引發了一陣詫異,誰也沒想到身為行動的策劃者,侯爵口中居然會說出這樣的話。

  “沒錯,這會讓他們大吃一驚,如果他們想要逮住我們,他們就必須改變部署,然後再跑上比我們更遠的路,然後試圖在我們的歸途上截擊我們,這會讓他們疲於奔命,對我們有利。”侯爵回答。

  “那……如果他們覺得這樣不利,讓我們就這麼回去呢?”一位軍官大著膽子問。

  “那我們就回家,雖然這有點虎頭蛇尾,但是至少要比一頭扎進伏擊圏,揮霍你們的性命要強。”侯爵理所當然地回答。“不過,我認為,他們一定會來的,畢竟,血債要血償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