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秀才的福利

 除此之外,逢年過節還要給夫子準備節禮,這就又是一筆開支。 

 普通人家維持溫飽已經很困難了,更別提花大價錢培養一個讀書人了。 

 但稍有餘力的人家,都會送自家的後輩去讀書,因為在這個時代,科舉入仕是擺在老百姓面前的改變現狀的最好途徑。 

 大楚朝的皇帝十分看重讀書人,給了有功名在身的讀書人很多福利。 

 就拿秀才來說,成功考中秀才之後,每個月會收到朝廷發的一兩月銀還有一個月30升米的供給,偶爾還會發放魚肉油鹽。 

 也就是說,考中秀才之後,只要不是花錢大手大腳的人,就算天天在傢什麼也不幹,也不會被餓死。 

 除此之外秀才可以見官不拜,若是秀才犯了事,不能用刑,必須先革除功名方能行刑。 

 這些都是給秀才的個人福利,還有一項舉措可以惠及他人,那便是免稅政策。 

 秀才可以給一百畝良田免稅,這個地不一定是秀才自己的,其他人的地也可以掛靠在他的名下,利用他的免稅份例,合理避稅。 

 很多地主為了少交稅,都會選擇和新晉秀才公合作,用一定的金錢換取免稅份額,這也是秀才的另一個經濟來源。 

 若是考中秀才就選擇躺平,放棄繼續考舉人的話,憑藉這兩項收益就足夠度日了。 

 但這種人只是少數,人往高處走,能考中秀才的,大部分都想去搏一搏看能不能考中舉人。 

 到了考舉人的時候,普通學堂的教育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了,他們得到更高級的縣學、府學,或者大書院求學。 

 其中需要花費的成本是考秀才時的數倍,而且中舉的概率也比考秀才低上數倍。 

 若是能在前幾次的考試中中舉,自然是皆大歡喜。 

 若是屢試不中,但又不甘心之前投入的成本打水漂,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嘗試。 

 有的人考到五六十歲,還在堅持考試,最終也只是一個秀才,還會因為堅持科考,連累本就不富裕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