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中葵 作品

第五百二十九章 稀有金屬

    出土文物表明,中國最遲在戰國晚期已經掌握這種最初期的鍊鋼技術。人們在鍛打塊鍊鐵和熟鐵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反覆加熱,鐵吸收木炭中的碳份,提高了含碳量,減少夾雜物後成為鋼。這種鋼組織緊密、碳分均勻,適用於製作兵器和刀具。

    進一步發展到“百鍊鋼”技術。人們在打製器物的時候,有意識地增加摺疊、鍛打次數,一塊鋼往往需要燒燒打打、打打燒燒,重複很多次,甚至上百次,所以稱之為百鍊鋼。百鍊鋼碳分比較多,組織更加細密,成份更加均勻,所以鋼的品質提高,主要用於製作寶刀、寶劍。8090

    冶煉鑄鐵的技術比歐洲早。

    中國鑄鐵的發明出現在公元前5世紀,而歐洲則遲至公元后的15世紀。由於鑄鐵的性能遠高於塊鐵,所以真正的鐵器時代是從鑄鐵誕生後開始的。

    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鑄鐵的出現是社會生產力提高和社會進步的主要標誌。中國從塊鐵到鑄鐵發明的過渡只用了約一個世紀的時間,而西方則花費了近三千年的漫長路程。

    中國古代鍊鐵技術發展得如此迅速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英國著名科學史家貝爾納說,這是世界鍊鐵史上的一個唯一的例外。

    另一傑出的生鐵加工技術是炒鋼,它是中國古代由生鐵變成鋼或熟鐵的主要方法,大約發明於西漢後期。其法是把生鐵加熱成液態或半液態,並不斷攪拌,使生鐵中的碳份和雜質不斷氧化,從而得到鋼或熟鐵。河南鞏縣鐵生溝和南陽瓦房莊漢代冶鐵遺址,都提供了漢代應用炒鋼工藝的實物證據。

    東漢時成書的《太平經》中也說:“有急乃後使工師擊治石,求其中鐵,燒冶之使成水,乃後使良工萬鍛之,乃成莫耶。”

    “莫耶”乃古代寶劍之稱。這段文字雖失之疏簡,但不難看出,它敘述的是由礦石冶煉得到生鐵,再由生鐵水經過炒煉,鍛打成器的工藝過程。炒鋼工藝操作簡便,原料易得,可以連續大規模生產,效率高,所得鋼材或熟鐵的質量高,對中國古代鋼鐵生產和社會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類似的技術,在歐洲直至十八世紀中葉方由英國人發明。